心理学上有一个“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用来反对求助者对别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这些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其中有一种就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于是又构成了心理学的“反黄金规则”:你做不到像我对你那样的对我,我就痛苦、记恨。
每每看到这两条规则摆一起,无论正反,心里都很憋得慌。前者看来像是讲要求我要做到怎样,后者看来像是讲我不能要求你要怎样。感觉像是不平等条约:许你要求我,不许我要求你。
单独看“黄金规则”,是个好鸡汤。使人心向善,善举让世界充满爱意;使人格升华,付出让世间处处温馨。
单独看“反黄金规则”,是有些不义之嫌。凭什么对别人提要求呢?怎么还能要求那么高,要求跟自己一样呢?
但是,我们对除自己以外的世界有所要求真的不道义吗?求而不得真的不能有所烦恼吗?事实上,在这个现实版的世界里,每个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有所期待的。
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你付出的对象与你的联系是一过性的。比方,你送给乞丐一份晚餐,或者你每个月去养老院做一次义工。脱离开当时的情景,你们之间再无瓜葛。此后甚至很长时间,你的心情都是愉悦的,满足的。 因为这些义举给了你存在感、价值感,早想到过不会有回报,做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满足。
另一种情况是,你付出的对象与你有千丝万缕的瓜葛。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亦或孩子,心甘情愿的付出多年后,当他们最终还要跟你分手时,谁能愉快、满足,谁不焦虑、痛苦,否则,他的心理不能称之为正常。此时是不是还要反问一句“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现在才说不爱我呢”。看,你不能接受没有爱的回报。
人间不似天堂,不好不坏。人情不似法律,亦是亦非。人心不似炉火,冷冷暖暖。道义不似山峰,高高低低。
黄金规则讲的是你怎样做的问题,用来解释第一种情况,应该没有问题,却根本解释不了第二种情况。反黄金规则讲的是你怎样想的问题,解决不了痛苦、焦虑,却能说明第二种情况的发生,确乎普遍事实。用黄金规则来反驳反黄金规则,就好比用第一种情景来治疗第二种情景,荒唐的可笑。
黄金规则就好比共产主义理想,单纯就是一个理想。解决不了温饱,解决不了痛苦。要想解决大众的疾苦,我看还应当是白金规则: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的关爱自己。中心思想是关爱自己:不能不在乎自己,否则就成了糟糠;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否则就是自私。首要条件是不影响他人:不能不与人交往,否则孤僻;不能交往过甚,否则失衡。
这个规则也好,那个规则也好,无非讲的是人际关系。就像手里握着的茶杯,太热烫嘴,太凉伤胃,哪个温度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清楚。但要分清了,茶杯是别人的就留下,是自己的就带走。带走别人的茶杯显得自己不厚道,留下自己的茶杯别人并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