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5】
【原文】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①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②?”
[注释]
①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语出程颐,参见《二程遗书》:“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意为,宇宙还是空寂无形时,万事万物的道理已经存在了。
②望道而未之见:语出《孟子·离娄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意为文王渴求圣道,虽然道在眼前,却仍像从未见过道那样不懈地追求。
[译文]
陆澄说:“既然如此,那程颐先生说的‘宇宙混沌无物时,万物之理就已经存在了’,这句话对吗?”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世人不会理解,也就有了问题。”
“义理是无穷无尽,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与你交流,不要因为稍有收获,就满足于此停滞不前了。即使再谈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学问也是永无止境的。”
有一天,先生又说:“即使有人圣明如尧舜,然而在尧舜之上,善也无穷尽;即使恶如桀纣,然而在桀纣之下,恶也无穷尽。徜若桀纣不死,他们的恶行会就此停止吗?倘若善能穷尽,周文王为什么还要感叹‘渴慕天理却始终没有遇见’呢?”
[解读]
上面说万物之理早已在混沌之初就已经全备了,下面又转而谈到关于义理的追求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没有穷尽的。上下文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都是针对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讨论的。有人将万物之理全备的意思误解为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认为人学习应该也是有止境的。但王阳明认为道虽然在混沌之初就已经存在,但它是一直变化着的,并且即便是在尧舜这样的圣王境界之上,道依然是没有穷尽的。这也勉励后世的学者不要固步自封,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至善境界,至善是没有穷尽的,正如周文王说“望道而未之见”。
关于学无止境,有的人拜高手为师,悟到了一些东西,常常就有了为师不过如此的感觉。然而,听老师讲课,能听懂吗?理论上讲,永远也不能100%听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老师,怎么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读书也是一样,读一本书,你只能读懂自己已经晓得,或接近晓得的东西。自己不懂的,或价值观不一致的,读着那文字,也是视而不见。所以重要的书,要经常反复读,每一年都要重读一遍,读上二十年,也没有止境。就拿我们学王阳明心学来说,二十年,二十遍,能读懂他的全部吗?如果我们穿越500年回去,亲身在老师门下跟二十年,那二十年老师自己还在进步呢!
当你跟一个高人学习,要警醒的是,不是越学越会,而是越学跟师父差距越大!因为师父起点比你高,接触层面比你广,处理的问题比你多,所以他进步比你还快。
知行合一,行无止境,所以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