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第十章的实例和第十一章,心一直揪着,让我想到了孩子的叛逆问题。
回想我小时侯,对父亲非常尊重,但对母亲就是超级叛逆了,很烦她指挥我做事,必须按她说的步骤一步步去完成一件事,起初我是心里嘟哝,翻翻白眼儿,后来就变成了反驳和顶撞,现在回想很不应该,但再面对母亲一贯的方式时,心里还是有些反感,偶尔控制不住还是会反驳几句,知道很伤母亲的心,但就是忍不住。
体会一下母亲的心情和感受,我开始担心我的孩子长大后估计也会叛逆,我也会像母亲一样心碎难过吧。
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对今后与孩子沟通,减轻孩子的叛逆情绪,减少让自己难过的几率,还是很有帮助的。
回想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自己今后要避免:
01 原文: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感悟:记得小时候,因为叔叔家姐妹多,我家就我一个,在家没人跟我玩儿,我放学不回家直接去叔叔家玩儿。母亲因为担心我一个女孩子不回家乱跑不安全,也因为我屡教不改让她担惊受怕,我一回家就狠狠的骂我还动手打我,我当时又害怕又生气,恨恨的想“我就不听,就去!”。妈妈本来需要确认我的安全就放心了,她完全可以把她的感受和需要告诉我,我也可以想出每天放学先回家告诉她一声再出去玩的办法,可她表达对我屡教不改的愤怒不是体会自己和我的需要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发脾气,使用家长权威震慑我,直到我长得足够大足够有力量反驳时,她就难过了。
02 原文:对体罚的恐惧会让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感悟:我小时侯经常去叔叔家玩儿,母亲就会发脾气打我,因为哥哥们比我大好多都懂事了,我从没见过母亲打他们,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经常猜想他们是母亲亲生的,而我不是。母亲明明是爱我的,但我却感受不到。
母亲是个善于思考总结的人,她有些做事经验是多年总结得来,她想教给我让我少走弯路,所以让我做一件事时,她总是在旁边指导,比如洗碗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事,她都要指导必须按照她的要求,盆放哪里比较顺手,碗怎么洗才更干净,先洗这个再洗那个都要规定,我要是不听她的,她就叨叨“送你上学长了知识就瞧不起人了,真不受教,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等等。虽然我心里明白她的方法还挺方便的,但我内心就是不想那么听话的做,她越说我越烦,我会觉得我又不是傻子,直到现在,她指挥我时我都会说:“你就告诉我要达到什么效果或目的吧,别管我具体怎么做!”,母亲这时就会语塞。
03 原文: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感悟:母亲对我的管教发心不错,没有哪个妈妈是不为孩子着想,不为孩子好的,自从我当了妈妈就能理解母亲的初衷了,但她采取的方式却导致了我们的疏远,直到现在,每每回家看望父母,我跟父亲能絮叨说上很久的话,但跟母亲却说不了很久,呆不了两天就会产生点儿矛盾,忍不住反驳她两句。可见惩罚孩子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自己今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吸取母亲的经验教训,第一不体罚孩子,不用威胁和吓唬的方式震慑孩子,让孩子敢怒不敢言。第二不用父母权威逼孩子做事,要引导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第三学习非暴力沟通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