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漫谈]
书法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写字,把字写得有法度就是书法。书法写出了意境,写出了美感自然就成了书法艺术!

文字原本是为了记事表意的,而汉字能形成书法艺术,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汉字是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的方块字,有时一个字就可成为一幅画。汉字始于象形字,但在长期发展中,嬗变为多种字体,同一个字有真、草、隶、篆等面目各异的写法,即便同一字体,经历代书家不断摸索创造,亦形成无数各具风格的流派。书法中字形的可变性所形成的对比,是书法艺术独具个性并不断发展的沃土。
其二是汉字的书写使用柔软的毛笔,古人云“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柔软的毛笔以提按顿挫的运笔和不同浓淡干湿的墨法形成书写节奏,可表现出千姿百态的粗细疾缓线条。因此,笔墨纸砚的使用是书法成为艺术发展至今的物质条件。
中国历史固有的文字图腾观念同上述两点相结合,使得书法艺术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香火不绝。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外国朋友眼中非常鲜明的中国符号!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文字不下千种,它们除去记事传言的实用性外,绝大多数并未能演化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惟有汉字,自与绘画在功能上分工之后,数千年来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创新,形成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绚丽辉煌地巍巍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艺术虽然高雅,却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业余爱好者最为广泛的艺术门类。
书法在中国和世界上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的大小城镇,无论楼堂馆所、企业社团、宾馆酒楼、商家店铺,多是门外高悬书法写就的精美牌匾;店堂前厅点缀具有古香古色的书法作品,增几分雅致,添几分文化氛围。

中国不少崇尚文化的家庭,书法作品更是客厅书房里的装饰物。它写在吸水渗墨性能好的宣纸上,装裱在周边饰有絲绢绫缎的背衬厚纸上,做成掛轴或放进镜框,掛上墙璧。内容多是室主喜爱的诗词对联,格言警句,使白壁生辉,宾朋开颜。
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红纸写春联,欢乐喜庆的内容昭示着祈福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愿景。
书法的精字妙墨常被用于题名,中国许多学府名校,报刊杂志刊名乃至每天千万更手的纸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汉字都是出于书法名家之手。
盛夏时节人们常用的纸扇,扇面饰有书法绘画,旣可扇风又可把玩,显示主人儒雅风流。
若说华人从生到死与书法结成不解之缘也并不夸张,孩子出生识字,父母及老师教他们写字要工整美观,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记住难写的汉字,同时也唤起他们最初的审美意识,艺术判断力和创造力,使之毕生受用。
过去科举考试,年轻人结婚,中老年过生日,掛斗大的“囍”字和“寿”字,辞世时灵堂挽联,就连逝去者墓碑上刻的也是善书者书写的书法墓志铭。
各地书店售卖的名人字帖,许多就是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碑刻拓本印刷品。到中国各地旅游的中外旅客,常会看到名胜之地、亭台楼阁、园林风物中的书法佳作。那些书写镌刻在木匾和岩石上的名人书法,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辉为一体。在山东名胜泰山、孔府孔庙孔林、浙江书法圣地兰亭等地,集中了许多历代书法大家、名人雅士镌刻在石碑上的不朽佳作。古都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收有自汉代(公元前2O6一22O)以及隨唐以来著名碑石、墓志、塔铭共约2OOO余件,供后人参观学习。这是中国保存书法历史遗存数量最多的地方,始建于1O87年。
书法艺术虽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近,但真正懂得欣赏书法之美,却还需要一些美学的基本知识。
如:书法与相关艺术门类有相通借鉴的特点。
人们称书法是没有物象的绘画,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演员的舞蹈,不用构件材料的建筑。书法以线条的形质组合成字的过程,直观而又抽象地表现出种种形式美的要素。如:平衡、匀称、连贯、对比、动静、变化、和谐等等…。
书法和音乐同样以节奏为要素,表现在纸面上的笔划点线,粗细轻重,方圆曲直,迟留疾涩以及浓淡枯湿的墨色,恰如音乐变幻的节奏,同样能表现出作者和演奏者心潮起伏,激昂沉静的情绪变化,如“弦歌绕梁”,似“高手抚琴”……
书法与舞蹈一样都能表现出形态美和动态美,同时具有时空艺术特征。唐代张旭的狂草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赞为“三绝”。上世纪8O年代北京电视台曾播出名为《墨舞》的电视艺术片,荧屏上的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舞蹈家伴随悠扬悦耳的音乐节奏,根据字形字义做出轻盈疾缓的形体动作,把观众带入奇妙的艺术想象中,堪称为“三艺一体”的艺术精品。
书法与中国画关系更为密切。它们都使用毛笔和宣纸。所谓书画同源就是说书画艺术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由象形画而来,国画又是由线条勾勒渲染而发展。作画者常留空白作题款、题诗等章法文字形式,并配合景物点题以增添雅趣,名曰“诗情画意”。中国传统绘画因受到书法笔墨的影响,尤其是受书法抽象意味,特别是从草书的简练纵放、流走姿肆的笔法中获得啟示,终于从“具象美”中脱身而出,从而形成极具韵味的水墨写意画。
现今历史时期,虽然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书法的实用功能已逐步退化,但其作为独特艺术的特质魅力不减,它将与其它艺术门类相生共存,保持鲜活旺盛的东方文化生命力,不断创新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
惠灵顿雅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