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那么一些瞬间,当我坐在图书馆的某一角,迎着午后洒进来的阳光翻着书时,会突然停下来,环顾当前的状态,又突然发起了呆,思考着当前的状态。
昨天上午,我和同学一起去考了专升本的专业课。当老师提示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的时候,试卷的最后一题刚好写完。写完之后,我把试卷从首页到尾页检查了一遍,再把试卷折好,像考试开始前发下来的样子一样,等着监考老师来收。
其实试卷上的试题我并没有全部答完。空了整整两道题没写,不是不愿意写,而是真的写不好。心想,与其胡写一通,不如保持纸面干净,自己无需假装绞尽脑汁装模作样以寻求自我安慰,也可以为阅卷老师多节省点时间和精力。
老实说,每次考试之前,当我复习到一种不想继续复习的状态时,我都幻想考试当天可以超常发挥或者说考神附体,希翼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其实心里更明白的是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水平,拿到试卷的那一刻,能考成什么样子,心里其实就已经知道个大概了。
很多次,当我写完试卷坐在考桌前,耐心地收拾着桌前的文具和笔,把橡皮灰和铅笔芯粉末轻声吹到桌角用纸巾包起来时,如果可以提前交卷,我会选择提前交卷,如果不可以的话,我宁愿在那发呆,也不愿翻来翻去,怀疑这个答案对不对,那个解题步骤有没有写对。容易不安,也容易心烦。
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概就是复习到了某个知识点,甚至还看到了类似题型,但因为没深记,考试关头全都忘了的。我不会围着这题死磕和打转,而是继续写下面的题目,如果时间还来得及,我会回头再看看,认真回忆回忆,如果来不及,马上放下。要怪只能怪自己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学得还不够精,那一刻,考神不会附体,我还是我自己。
考完之后,很少会立马翻开包查书,去看看步骤是不是对了,方程式有没有写错等。都已经交上去了,就不去想了,以防止自己懊恼和不甘,影响心情,也影响考完试之后余下的半天时光。
都是自己写的答案,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交上去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你的结果。毕竟,都拿不回来了,也不可能再给机会去修改了。
❤
想起自己高三的那一年,临到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我和班主任说自己想回家待一段时间,软磨硬泡下,班主任终于同意我回家。那次回家,除了带了十几套卷子和参考资料以外,其余的我都没有带。回家的那个下午,下完课我就走了,留下的那张堆得高高的,满满的书桌在我的位置上显得不自然而又空荡。
一般来说,当考完高三的一模,二模,三模之后,就可以差不多预测到高考考得怎样了。我成绩差,看到自己模拟考试成绩下来之后,没敢多想,只希望自己趁着还有时间多复习复习,不愿轻易服输,也不想到最后关头就直接放弃了。
在家的那一个月内,看着自己一张一张卷子做下来时候,最好和最坏的打算渐渐都已做好了。只等着考试那一天来临,尽快选择其中一个打算。
越复习到最后,心里越焦虑了,中途有几天干脆就不复习了,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可以继续坚持到最后,也突然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少几分多几分也就那样。但等到高考成绩真正下来的那一天,以及看看现如今的自己,不禁有感叹:如果可以再重来一次,我一定会选择努力到底,认真并且虔诚着。
那一年,我考了505分,离本科线还差17分。后来的很多个难眠的夜晚,我常常再想:“如果最后考前的那一个月,我没有任性地离开教室,是不是现在又是另外的一种状态,或者成为另一个不同的自己呢?”
我不得而知,却还是幻想可能会发生和出现的种种变化。可能比现在要好点,也保不准比现在要差些。
成长路途中,所踏出的每一步,就像是一个又一个选择。有的人选择多走一段路,多尝试和探索,多付出多努力;有的人选择偷懒,故意让自己尘封在迷茫里,带着一份不愿长大的任性与放纵,挥霍着自己的生活。只是,这也注定了每一个步途的背后,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
同样地,也是在上个礼拜,我辞职了。那是我的第一份实习生工作,做了将近两个月。对于那份工作,我说不上喜欢,也没有太过于强烈的排斥。只是觉得需要好好考虑考虑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一天天熬着,时不时地看着电脑桌面的时间,盘算着什么时候下班。
临走前,我和同事们都说了一声。娜姐问我是不是都想好了,我说是,只是我以为会推迟做出这个选择和决定,但没想到提前了。她说既然想好了,就去吧,能找到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很好,要继续坚持下去。
在那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午后,我稍微整理收拾了一下,顺手拎起自己的包,悄无声息的就像往常下班一样,离开了待了快两个月的公司和相处的同事们,走在办公室外的街旁,我忽然心情明朗,开心的很想大笑。
好久没有看见午后的阳光了,也好久没有坐过不那么拥挤的地铁和公交了。
我知道,这个选择对于自己的意义。也知道,这个选择的背后,又将不经意改变我的生活,掀起不同的波澜。
而我能做的,就是根据这个选择,去把其所希望带来的结果以及那些无法预料到的小插曲尽力的可控化,不随随便便选择,也尽力不辜负选择。
❤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散文集《杀鹌鹑的少女》中写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是啊,我们每做出的一个或大或小的,或过于急促或深思熟虑的选择,其实都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或关于生活,或关于命运。只是,当时的我们,可能没有想那么多,于是做过了就忘了。
就像没高考之前,没想过多考一分和少考一分除了能上不同的大学之外,还会有别的不同的区别;就像没真正爱过一个人之前,你以为自己可能三十五岁结婚,没想到三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家庭一样;就像你决定背井离乡之前,对自己说混好了就回来,却未曾想,混好了就留在这个城市定居了……
没有那么多的征兆,仅仅只是一个选择,就可能会让自己在多年想起后,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这可能就是命吧。
以为自己可以去控制结果,却不料中途插曲和波折太多,又漂到不可知的地方,继而遇见了一些之前素未谋面的人,并相互融入各自的生活。
❤
有的人即使走过了而立、不惑之年,还是不懂得选择对自己的重要性,随随便便做决定,随随便便生活。而有的人尚在少年,涉世不深时就已经明白选择对自己的重要性。
当我回想这几年的经历时,我也曾恨过自己。为什么不去选择好好努力,而是偷懒;为什么不是选择积极争取,还假装说不在乎,无所谓……
现在有些想明白了,也开始重视了,还好,不算太晚。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与大家分享:“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既然过去的回不去,已交的试卷拿不回来,那就珍惜好现在,谨慎自己的每一次选择,不轻易,不随便。
不再懊恼过去,也不再悔恨当初,而是带上最好的现在和自己,勇敢的走下去。
于是,对每一次的选择都保持一颗慎重和敬畏之心,尽心尽力对其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