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趟枪无数,恍然顿悟:原来我的心智一直都没有被好好开发呀!冷汗连连后,赶紧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便今后好好反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1. 课后问老师:“这种学习方法好吗?” “如果我把这本书里的范文都背下来,考试会不会就能得高分了?”
2. 拿起一本书打算认真研读,但是没一会儿又觉得口渴去拿饮料喝,喝了口饮料发现错拿了是含糖饮料,于是跑去跟老妈理论冰箱分区的重要性,理论无果后回到厨房把又冰箱整理了一遍,回到座位打算继续看书,结果坐到了遥控器,刚好是自己喜欢的节目,于是看了两分钟,发现这期不是很好看,默默换了几个频道,想瞅瞅有没有更好看的,还是没发现更好看的,弃了电视机继续看书,看到一个很眼熟但想不起来是谁的人名,百度一下,发现其生平还挺有意思的,点击其中的链接,又看了看跟他相关的人、作品,好一会儿后终于注意力又回到书本,一看手表,呀!都过去了两个小时了!可是就看了两页书,而且不记得讲的是什么了……
这是李笑来老师书中举的例子(搬运途中略有改动),老实说,本人完全中招!
先来说说例子一,这要献给“即勤奋又懒惰”的我!
症状:作为一个选择困难患者,我常常纠结哪种学习方法比较好。特别是前段时间准备雅思的时候,四处打听哪个老师讲得比较好、哪种方法比较靠谱,为此浪费了不少时间。
诊断:以为自己勤奋,其实在偷懒并且浪费了人力的学习者
李笑来在书中提到: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啥这么说呢?难道好方法不是让人事半功倍的吗?如果方法不对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是的!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成了“方法论”的拥护者,总觉得做事情一定要找对方法。本来没错,可是我们忘了,“找方法”不过是筹备阶段的一小部分,当我们为了“找方法”而浪费掉大量时间的时候,它已经不是捷径,而是拖累进度的绊脚石。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很多时候都是因人而异的,与其浪费时间在纠结中,还不如立马投入行动,当别人还在纠结选用哪种方法,你已经检验出了最想选的那种方法的有效性了!
再者,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于注重形式了呢?既然是众所周知的方法,那么至少是有成功的先例实的吧?也就是说,它起码具备一定合理性,不会是完全错误的,只不过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我们亲身实践来检验其匹配度。所以,与其纠结于方法,与其假装自己在很“勤奋”地寻找方法,不如承认自己是“懒惰”地不想花力气行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哪一件是不花力气就可以做成的?还是脚踏实地,此刻迈步吧!
对于“背范文”这件事,我最早是抵制的,尤其是在中学时代,作为一名“好学生”,总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用文章低调地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每次被表扬之后的虚荣心也促使自己不屑于背范文。不过上了大学后,似乎整个人都陷入了一个叫作“来不及”的漩涡中,事情有这么多,时间却又这么少,脑子好像不够用了,于是英语四、六级前背两篇范文就变成了捷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沾沾自喜,甚至教导不会写作文的弟弟妹妹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还是要多看范文哦,背一背就更有奇效了。其实,背范文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背诵去详细地解读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路。那为什么我们不从开始就直接奔着目的去呢?因为大脑“懒”呀!分析文章的结构、行文的逻辑还有用词的精妙,多费脑子。更何况我们脑袋上还悬着一把“deadline”的利剑呢!于是,大脑自动选择了似乎更为简单的背范文。不过,细细想来,背范文根本就不简单,也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只能说,我们的大脑真是“即勤奋又懒惰”,明明想偷懒,却还是选择了耗时耗力的方式,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学习。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再来说说例子二,且把它砸给“既聪明又愚蠢”的我!
症状:我们常常在做一件事情时,莫名其妙地就被其他事情吸引了注意力,等到醒悟的时候,时间过去了,任务却没完成。
诊断:聪明却干了蠢事儿的学习者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常会归咎于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够等。然而,真相是我们的大脑太“聪明”、太活跃了,它就像是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瞬间便跑得没了影儿。所以说,我们的大脑很聪明,但它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摊手.jpg)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一件事:事实跟我们以为的真相并不一样。
要想吹散思维的迷雾、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大脑,我们需要开启并发展心智!
心智与智商并非同一件事。我们或许听到过这样的新闻,一个高材生却被一个众所周知的骗局所迷惑;目不识丁的乞丐却能说出让人醍醐灌顶的大道理。一个人智商高,我们会说“聪明”,但一个人心智强,我们成为“智慧”。聪明的人往往具备卓绝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强,智慧的人却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甚至可以见微知著。
那么如何让心智开化呢?哈哈,快去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