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上,卫生巾行业遭遇了一场信任风暴,诸多乱象被无情曝光,令公众瞠目结舌。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的 “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本应是废品回收的经营主体,却在利益的驱使下,走上了一条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违法之路。
这家公司买通企业内部员工,从各大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入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在其简陋且卫生状况堪忧的场地内,工人徒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拣。那些看似形状完整、无明显污渍和破损的 “二等品”,被视作 “香饽饽”,不经任何消毒处理,就被重新包装后推向市场。更可怕的是,挑选剩下的废料被打碎,重新分离成木浆、吸水高分子树脂等,再次流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环节,形成了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 “残次品 — 回收料 — 新产品” 的死亡循环,涉及全棉时代、苏菲、自由点等多个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商丘市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一次性内裤的场景同样不堪入目,脏乱的生产环境,不灭菌的徒手制作流程,严重挑战着消费者对卫生用品的基本信任。
卫生巾、纸尿裤以及一次性内裤,这些与人们私密部位密切接触的日常用品,对于女性、婴幼儿、老人这类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弱的群体而言,安全至关重要。消费者选择购买这些一次性卫生用品,本是为了确保干净、方便且无污染,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从生产垃圾中随意挑拣、在肮脏地面上随意堆放、用手直接包装、喷上刺激性去污剂后就当作合格商品售卖,如此行径,公然践踏了法律法规,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置于险境。
在国家层面,针对卫生巾、纸尿裤等产品,从原材料卫生、生产环境与过程卫生、消毒过程,到包装运输与贮存,各项法律法规均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废弃卫生用品更是被明令禁止用作原材料或半成品。但这些无良商家却为了追逐利润,全然不顾法律的威严与消费者的健康。劣质卫生用品一旦流入市场,极有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感染等健康问题,甚至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健康风险。
此次事件曝光后,多家卫生巾品牌直播间紧急停播,相关品牌方纷纷发表声明撇清关系、自证清白或报案维权,所涉企业当地的监管部门也迅速赶到现场执法,表态将严肃查处。然而,这些事后的补救与惩处措施,虽属必要,却难以完全抚平消费者内心的创伤,也无法彻底消除公众的疑虑。人们不禁要问,如此严重且持续已久的违规行为,为何没能早点被发现?涉事企业自称销售量巨大、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正规企业与监管部门怎会长期毫无察觉?记者以采购商身份就能轻易进入 “一次性内裤” 工厂,看到其中糟糕的生产情况与违规行为,日常监管究竟是存在盲区,还是存在纵容现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曝光或许只是行业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销售二次翻新卫生巾、纸尿裤回收原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这些回收料在市场上颇受 “欢迎”,但对于究竟是哪些企业在购买,却三缄其口。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违规使用回收料制造劣质产品的行为,已在行业暗处形成了一条盘根错节的黑色产业链。若不彻底斩断这条回收、加工、销售的链条,即便查处了一家涉事企业,还会有其他不法商家继续为非作歹,消费者将永无安宁之日。
要彻底清理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的乱象,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个别违法企业的处罚,而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开展一场全面、深入的行业整顿。监管部门需持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残次品按规定销毁,杜绝其流入市场;严格把控生产环境,使其符合法律规定;从源头抓好原料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管;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营造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卫生用品,切勿因贪图便宜而购买到劣质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坚守品质的企业,摒弃不负责任的品牌,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把好质量关。
卫生巾行业的这场 “塌房” 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只有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坚决有力的打击行动、坚不可摧的保障措施,彻底整治行业乱象,筑牢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才能真正守护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重建公众对行业的信心,让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成为消费者放心使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