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

李松蔚老师提到过拖延症这个词,已在强调拖延症不是病,这只是一种自我解释,你把它解释为是病,他就是病,你把它解释为一种可以接受的现象,就能坦然接受。

初听这课,我将语言建构肤浅的理解为“换个说法”,而现在,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跟客户纠缠了好几天,对方始终不同意我们的方案,甚至前脚答应,后脚推翻的情况,具体原因呢?不说!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开闭门会,将会议纪要、每个人的笔记拿出来、再加上回忆,反复逐字逐句的猜测核对,终于在一个细枝末节的地方,找到了问题所在,双方对于一个很平常的词,认知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于是,我自信满满的换了一个词,认为重新做了语言建构,就可以获得对方认可。现实再次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对方认可了问题点,却顺着我更换的新词,调整了整体实施方案,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我懵了,怎么办,李松蔚老师不是说换个说法就好了吗?

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宿舍,我和小伙伴们又一次头脑风暴,趁着间歇时间,再次重温课程。换个说法、语言建构、改变,这些名词在脑子里纠缠不休,渐渐分不清了……纠缠就纠缠吧,不去管他,等他们打完了,看看哪个思路打赢了就用哪个呗。渐渐地,好像找到了一点点曙光,是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我以为换个说法,只要考虑到对方的情绪,然而没那么简单,得根据对方的利益、立场等,随着说法的改变,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个建构的过程其实是个改变的过程。既然是改变,就要按照改变的套路,说法转换仅仅做到了第一步,绕开心理防御,随着而来的还有相应的解决力和里程碑节点也是语言建构应该考虑的范围。我们所以为的认知不同,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心态,认为对方不如自己,殊不知,对方也是这样看我们,认知没有高低,只有领域不同,理解不同罢了,语言建构对于他人而言,是一种改变,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是改变,用换汤不换药的心态面对改变,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后续:顺着这个思路推演下去,我们找到了应对方案,也清楚掌握了对方的真实目的,剩下的就仅仅是针对性破局的动作了,沟通是一门学问,一场无限游戏。PS:坚持打卡太棒了,我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提炼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在肉眼可见的提高,飘一下,哈哈哈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