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去小房子里整理旧书废纸。有一些照片和陆维刚先生的诗稿留了下来,有些没用的信函和通知等都处理了。
一张今年6月5日的《光明日报》,可能是孔网买书时的包书纸。“文史哲周刊”之“文学遗产”版上,是一期散曲研究的专题。我对散曲没有研究,是门外汉。只是因为凌景埏先生,才对它发生兴趣。本期共三篇文章,《元散曲里的故事讲述人》的作者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徐大军,文章开头说,在元散曲的世界里,活跃着形形式式的文学形象,有当世的众生,有前世的英灵,他们用各种腔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之所以称他们是文学形象,乃因为他们行走在虚构故事的世界里,又在对事件进程的讲述中表现着自己,而表现的方式就是唱叙自己那些催在揣在兜里、装在心里的各色各味的人生遭际和世态人情。
另外还有两篇,题为《耍孩儿之流变》和《明代曲选中的“流行回儿”》。
本期的主编是四川师范大学的赵义山,我买过他的书。书名忘了。
另一张2016年11月13日的《姑苏晚报》,“非常阅读•晚春”版上,一篇《远去的渔民生活》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夏红珍。忽发奇想她是不是渔民,会不会是荣字人?文章所写的是相城区黄桥镇北庄的渔民生活情况。
文中说,北庄基的鱼特别鲜美。1953年或54年,老队长周小男曾带了大青鱼进过京。1982年实行分包鱼塘各家养鱼,由于成本高等原因,鱼池荒废过几年。后鱼塘被征用改成“湿地公园”。
同一版上,还有王根成的《茶馆记忆》。
吴心海先生留言,京东活动,已购《随园文脉》一套,仅50多元。去京东,已售完。又去当当,也在搞活动,满100减50,于是下了单,原价106.70元,以56.70元买到。机会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