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新年的小目标?我想建议你“慢”下来

2018年已经来了。新年的你,又定下了多少准备去努力实现的“小目标”呢?

读100本书、单词量超过1万5、考下人力资源管理证书、去7个从没去过的城市旅游、职业外收入翻一番、认识30位新朋友、学习一门乐器……

只是,好像每年的开始,都是以这样的壮志满怀开始,又再以惨不忍睹的结局收尾。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我们在向目标奋进的路上,总是屡战屡败呢?

最常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目标定得不够合理。比如说:

我要变得受人欢迎!——什么是受人欢迎,受多少人欢迎,欢迎到什么程度?错误之一就是目标不够明确(specific)

我要成功减肥——减多少公斤,BMI达到某个指数?错误之二就是目标无法度量( measurable)

我要挣1000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目前年薪10万的你,除了中彩票,还会有其他实现可能吗?错误之三就是目标不可能实现(attainable)

我要让公司的前台妹纸学好厨艺——贵公司的客户谈完生意就走,就算吃饭也不在公司里吃。让前台去学英语、学礼仪,不是对公司发展更有用?错误之四就是目标缺少相关性(relevant)

我要把公众号的粉丝涨到1万——是这个月,一季度,半年内,还是年底?只有明确了时间期限,才能随时核查与目标的差距,并指导今后的行动速度、强度。错误之五就是没有时间限制(time-bound)

可是,虽然很多人制定的目标是足够合理的,但最后依旧无法完成。原因又出在哪里呢?

过度追求效率的悖论

自人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高效就成了每个国家、组织和个人追求的目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更是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个中国人。

的确,要想利用好时间这样一种特殊而且稀缺的资源,提高效率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我们的效率无疑有了很大提升。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通信。以往在两个城市之间通信,至少十天半个月。但现在无论是电话、信息、邮件还是传真,都能让这个历程压缩到“立即”。

知识和资讯的获取也同样如此。以前只能读书、看报的我们,现在只要有一台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同步,掌握中东的局势和MIT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成果。

到了近几年,甚至办公也能在手机上完成。装上了移动端的OFFICE、邮箱等APP的你,在家上厕所的时间也能处理工作。


但追求效率的副作用,就是我们也变得越来越贪婪。

时时刻刻紧紧盯着工作事项待办列表,不停在不同任务时间切换,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同时处理多项工作(谁不是一边开会一边发信息呢?)。

可大脑并不像电脑一样可以多任务并行处理,任务的切换也不是简单的alt+tab那么简单。

记得一次我拿起办公电话拨了个号,在等待对方接电话的期间,看了电脑屏幕一眼,分了几秒钟的神,去思考别的问题。结果等电话拨通,别人问“您找谁”的时候,我居然忘了打电话的目的是找谁!只好厚着脸皮说“不好意思,您是哪?”

在不同工作之间频繁转换,需要我们注意力的改变(注意,注意力的切换可是实实在在需要花时间的!),这样的实际结果就是反而降低了效率。


在信息获取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信息的狂轰滥炸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效率。

我们不敢不愿“浪费”哪怕一分一秒。

上厕所的时间翻一下朋友圈,等公交的时间看看今日头条,开车的时候听听付费专栏。

这种趋势正在我们重塑的习惯和大脑。

我悲哀地发现,在刷牙或洗澡时,也难以忍耐缺少信息的刺激,不自觉地就会去阅读牙膏和洗发水上的说明文字。而且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这么干

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甚至“颗粒化”。长时间(哪怕半个小时)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却变得越来越弱。


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还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不严谨地说,每个新的任务,都是一次心理学上的“应激事件”。

因为新的任务和工作,都意味着你又需要调动你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达成他人的预期。

设想下,每次接到领导让你去他办公的电话,同事发来的每封工作邮件,上级传来的任务通知,亲朋托你帮忙去做的事情……心跳有没有加快、呼吸会不会急促、手心在没在冒汗?

任务让我们紧张,去追求更高的效率以尽快完成,追求效率反过来又让我们难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去做好该做的事。于是压力更大,效率更低,成为一个系统动力学中的“负循环”。


(版权:凡夫俗子市井之徒)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力过猛去追求效率,反而让我们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那怎样才是追求效率的正确姿势呢?

该慢的时候慢下来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知识工作时代,获得成功、获得洞见,需要高质量的专注能力。

关于如何提高专注力,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建议。比如保持良好而规律的作息、注意营养均衡的饮食、坚持适度的运动、定期断开与外界的连接等等。

我今天想提出的建议是:“慢”下来。

正念、冥想、内观,这些古代修行的方法,近些年变得越来越流行。就像瑜伽一样,成为人们找回内心平静的一种途径。

而且,研究人员通过运用核磁共振扫描等现代科学技术,也证实了这些手段在改变脑电活动与神经重塑中的作用。

可能和你一样,我并没有专门去学习过如何练习“正念”。只是知道“深呼吸”“放空自己”“什么都不要想”等等。

但就像别人让你不要去想大象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是想法更多、脑子更乱(练功练到走过入魔?)。

而且作为一个急性子的人,呆坐几分钟什么都不干,反而更加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思绪万千。

直到偶然读到了哈佛商业评论公众号的文章《紧张时刻,正念唤醒你缓解压力的本能》,才发现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一种有效的“慢下来”的手段。

不用刻意放空,也别去强求什么都不想。要做的只是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上,特别是神经分布少的位置,像颈肩部、腰背等。

用心去感受自己身体的感觉,是紧张、酸痛,还是放松?

哪怕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对于身体本身的关注,也能让我在焦躁与压力中放松下来,让大脑从被任务、被工作占满内存的状态中清空出来。

就像文中的那句话:

当我们迷失在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预演时,身体是最快、最切实的让我们回到当下的方法。

慢来的几分钟,是投入不是浪费。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节奏和韵律,恢复更好的精力和注意力,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

欲速则不达。

让我们在该“慢”的时候“慢下来”,不要被时代的脚步带上“忙-茫-亡”的错误频率,真正去实现我们的每个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