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虽然比较闲,可是到现在为止,还不知该写什么内容呢!真是愁。幸好我刚读过《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里有答案。
作者说:“写作是对心灵的探索。要获得灵感,过去的积累、当下的触发,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写作者来说,其实比等待灵感更重要的是充实生活,让你的学识变得丰厚、阅历变得广阔。”
那么怎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以获得灵感呢?
一、心态开放。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打开自己,让自己融入周围的世界,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比如同事的谈话,朋友的吐槽,学生的问题,孩子的困惑......都可以成为滋养写作的“肥料”。第二,就是要永葆好奇心,多观察别人做事的方法,去思考别人行动的原因,再考虑如果是自己,我又会怎么做呢?前两天我写《大梦》这篇文章,完全是偶然,只是因为喜欢这首歌,就不停地听,听的过程中在思考歌词的意义,慢慢就有了写作的冲动。所以保持开放的心态,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都可以慢慢积累成写作的素材。
二、大量输入。大量阅读是大量输出的前提。具体读什么,怎么读呢?可以读一些经典又让你感到比较轻松、容易进入的书。但不建议大家做“欣赏性阅读”,不做笔记,也不画思维导图,读完后也不跟别人分享感悟,这只是看了个热闹,看了个大概。真正有用的阅读,应该带着问题去读,这本书好在哪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或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我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从中得到的启发或方法,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吗?......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输出,书中的内容才能跟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融合,变成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阅读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好的标题、金句,或给你启发的段落,可以随时记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的素材。
三、刻意练习。如果你因为不会写而发愁,又想做一个写作者。那么你可以从坚持写一句话日记开始。慢慢由一句话到50字、100字......经过不断练习,写作就会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只要你坐下来,拿到笔就可以顺利地写下自己的心情,或者就能很快地用键盘敲出一篇文章。这一学期,我对我的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周写一篇作文,一个学期积累下来,随意给学生一个题目,40分钟内都可以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用学生的话说:“再也不愁写作文了,有时都刹不住车呢!”所以,刻意练习,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果你不想去练习,却还想写出好文章,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事。
今天我能写下这篇文章,受益于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在简书日更,这两个习惯仍要坚持下去,同时还要做到“心态开放”,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