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写的书,最早是在网上看到
1 书中句子
对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自我修缮,对自身不可改变的东西则予以尊重、接纳,学会与之共处;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义,它起于一片赤诚,最终往往体现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爱与责任比肩而立,自由与命运比肩而立,人道与人性比肩而立。若责任不是沉重的,又怎见的深沉。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同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社交往往有两种类型:要么是利益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嬉笑怒骂无外乎作秀,旨在互为工具、相互利用。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人是通过思考自我而非思考世界来初次亲近智慧的,正如人是在自我批判而非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展示其勇气的。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家为家,其实无家可归。
当一个人与他的心疏远了,心也就认不出他来了。
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我们需要知道我的专长,我的优势,我的强项;
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佬是力所能及之事。真正的自信者,每一天都会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我不懂、做不好的东西,我要保持谦逊、保持尊重、保持风度。
在生命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当我们获得成功,我们身边常常会冒出“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那时只有真正的知已好友会”不合时宜“地给我们必须的规劝与忠告;
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面对我们的亲人、朋友、爱人、只要我们有发自内心的爱,那么,无论他们或贫或富,从来不动摇他们在我们心中的”贵“.
世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我们热爱善、追求道德,但这并不依赖于我们自欺欺人地贬损物质的价值或者斥责自己、他人】世人所求物质丰富的想法。
知识是人地灵魂中的真理的回忆。“生存的知识”有一个别称,叫“精明”,“生命的知识”也有一个别称,叫“智慧”。
有时让我们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有时让我们觉得内心空荡荡、那么孤独;有时我们走到哪里、和谁在一起、吃什么都只是无聊和乏味。
如果我们不想对自己生厌、希望能对自己保持长久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自己身上就必须有一些能够始终吸引自己、历久弥新、永不衰竭的好东西。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有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地人类苦难不可 遏制的同情”——这支配 他一生的情感就是“爱”:对真理有热爱、对某一个人的 深爱、对人类的博爱。
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真正的恩惠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善意,所以真正的感恩也当以自我发乎于心的诚挚感激相回馈。
以上是摘抄自书里的内容。
2 读后感
读完后,我审视了自己一番,但还是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始终吸引自己的东西。更别提吸引别人了。再加上自己不太喜欢多说话的原因,基本不主动和陌生人说话,有时即使想和他们交流,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合适,索性就不说了。因此我的圈子还是停留在同学,些许同事的范围内。
我是孤独的,我喜欢一个人的空间,自己看看书,写写代码,漫无目的地去看看城市的历史,去想象那个年代的生活。但我又是寂寞的,我害怕被这个社会抛弃,害怕与大众失去联系,特别想寻找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是一个矛盾体,我渴望社交,想扩展圈子,但尽可能多尝试一些其他事情,想多交几个朋友,但我又害怕社交,每次聚会吃饭我都尽可能降低我的存在感,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默默听他们讲,偶尔讲几句话。可能一场聚会下来,都有人没有发现我的存在,圈子永远停留在原来的圈子里。
我渴望接触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朋友,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