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毕淑敏在《非洲3万里》中,以罗本岛B区5号监室为切口,将曼德拉的牢狱岁月解读为一场震撼人心的灵魂修行,让历史的厚重在细腻笔触中落地生根。
文章以空间叙事开篇,四平方米的水泥匣子、薄毯与饭盆构成的极简陈设,与曼德拉1.83米的身形形成强烈反差,6000多个日夜的禁锢在此有了具象的重量。这种极致压抑的环境,恰是修行的道场——作者捕捉到曼德拉每日45分钟原地跑步、百次俯卧撑的坚持,更凸显其精神对肉体的主宰。
更深层的修行在于心灵的蜕变。毕淑敏清晰勾勒出曼德拉从"愤怒的领导者"到"沉静学者"的轨迹:狱中攻读法学与经济学,将罗本岛化作大学,更在反思中摒弃暴力执念,孕育出种族和解的远见。那句"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其实仍在狱中"的自白,成为修行的核心注脚。
作者以游客视角串联叙事,同船小学生从喧闹到沉静的转变,黑人女孩"要做马迪巴那样的人"的心声,让伟人修行照进普通人的认知。结尾"不一定会遭逢生命中的罗本岛"的慨叹,更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普遍的生命叩问。
这篇文字跳出传记的窠臼,以"修行"为钥,解锁了苦难与伟大的辩证,让罗本岛的寒牢之光,成为照见人性力量的永恒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