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日本美食PK中国美食”
看了这集晓松奇谈,对日本的料理及匠心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日本的天妇罗大师早乙女哲哉就是一个例子,他炸天妇罗有50年,可以说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不闻不问,以至于不觉得日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就如高晓松原本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多出去尝试点这尝试点那,才叫做所谓的追求”诗和远方”吗?但听了早乙的话,我和他一样都有所震撼。我觉得无论是四处流浪看世界多经历还是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最最关键的是是否能从自己做的事中得到满足吧。匠人之所以有这么宝贵的匠心,就是他们不同于常人,沉得住气,并且坚持同一件事却不觉枯燥。我想也许有些手艺人并不热爱,但那些做到顶级的最好的匠人,必然是从那旁人眼里”枯燥”的事中得到人生百分之九十的满足了。
同时我也挺羡慕他们,几乎不经过什么尝试和波折,就确定了自己人生方向并为之坚持吧。但同时我突然想到,他们说大多数匠人出生于贫苦人家,那又该有多少迫于生机选择某个手艺的人,不喜欢他们的手艺,从而一生不但做不到匠心,反而痛苦烦恼呢? 所以我觉得,这些匠人固然有可贵的品质,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毕竟喜不喜欢,可通常由不得人啊。
顺带摘取关于日本匠人的文章片段:
匠人,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和生活,构筑起一个人情味的世界,为岁月留下历史痕迹。从江户时代起,“匠人文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匠人们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一份工作做得好与坏和他们的人格荣辱密切相关。爱自己的工作,不能有任何怨言,工作就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眼中的艺术。
“守破离”, 每一位匠人通往一流的必经之路,技艺得之于守,用之于破,创之于离,弟子与师傅之间的手艺传承尽归于此,“匠人精神”也在其中慢慢练成。视“匠心”为灵魂,将传世当作是天命,追求技艺的极致甚至要创造奇迹便可谓“匠人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著名的秋山木工中的弟子八年才可独立,他们一年上预科,四年学做徒,三年学带徒,八年后自立,便被赶出学校。而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更是创立“匠人须知30则”作为学员训诫,贯彻“匠人精神”的奥义。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这是一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倡导,激发着每一个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保护传统工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匠人精神”虽来源于传统,却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如今,日本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还是科学文化的普及,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匠人精神”,舶来品只能制造一场水平腾飞的乌托邦,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只能在贫瘠的沙漠里干涸。
缺乏“匠人精神”是中日企业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的核心因素。“匠”是信誉,也是崇高的荣誉。 当“匠人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匠人魂”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魂时,中国企业的面貌是否也可以焕然一新?作家盐野米松走访了中日两国各地,并对当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他曾提到“中日两国的差别,可能要从两国文化对“匠”的认知不同开始,中国人总觉得匠人低人一等。另外,日本的手艺人在被媒体宣传的时候,能保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中国手艺人可能会立刻开工厂批量生产自己的东西。能否守得住寂寞是一个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