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退休后到老年大学报了个书法班,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项打发时间的事情。
我对学书法的情结要追溯到孩童时的愿望,那时父母在鹤峰的一个小乡镇下坪工作,乡下物资紧缺,我小学时用的小字本都是父母利用工作之便进鹤峰县城买的。能够用上毛笔写软笔书法,在那个年代那个山旮旯就算是奢侈的了,父亲给我买了本字贴,把单位的旧报纸带回家。我便对着字贴写写画画,乡下也无老师指导,父母对此也不懂,加上顽童的玩性,终归是没有长性,仅仅学会了握笔。
后来到鹤峰一中上学,学校搞过几次书法展,看到老师还有学生的作品挂在墙上展出,心中羡慕得要死。于是又找了本贴,我记得是柳公权的楷书,课余就对着字贴写。没人指导,完全靠自己的悟性来理解原贴,又摸摸索索学临了隶书。我记得高一那年,我写的一幅隶书作品被选上了学校的书法作点品展,其实我那个初学者不成熟的东西说是作品是太牵强了,我知道是老师们对我学习书法热情的呵护,尽管这样,内心还是有些些小骄傲的。
但是练字这个事却由于学习紧张而放置了,再后来工作了,工作家庭日常琐事塞满了我的生活,一搁就搁了几十年,直到年华老去。
这些年每每遇到书法展,都会不自觉地驻足观赏,那敦实厚重的隶书,清瘦娟秀的柳书,中规中矩的颜楷,行云流水的行书,龙飞凤舞的草书,都深深地吸引我,它们用各自不同的形态告诉我中华文字的无穷美妙,神奇魅力。
去年年底我也退休了,生活的节奏从紧张规律一下子松弛了下来,闲时光多了,就得找事情来做,于是就报了个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一周有三次上课半天,其余时间在家练习。我把练字当成消遣,每天打开字贴,把铺纸,倒墨,打开砚台盖,把笔沾墨起笔落笔当成一样仪式,现在不是有句时尚话麻,生活要有仪式感,呵呵,大妈姑且时尚一把。
我喜欢静静地写字的时候,你可以把你的烦恼,把你的喜悦,把生活中的如意和不如意都化在墨汁里,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揉进了你的情感,对它们倾诉。我更喜欢下雨的时候写字,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如丝竹管弦弹奏出漫妙的伴奏,应和着你的笔尖在纸上起舞,时光就在你写在纸上的字里行间悄悄地流走,这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哦。
随着对书法的了解,练习,更加觉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像我这样一个退休大妈,就是穷尽余生也可能就是个门外汉,可是那又如何,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乐,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