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熊逸的《逍遥游》

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感到说不上来什么滋味。可能是和预期的不太一样吧,但这也是一种结果,不是吗?

虽然可以感觉是讲了一些东西。但是好像还是正确的废话比较多。虽然对现实有适当的知道意义,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关键词是,逍遥,齐物,物化,无知,不得已。全文也分不清是主动还是被动。虽然说被动提到的次数比较多,但是感觉其实还是有主动的东西在。

在回顾一下,逍遥等于无待,无所依待,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死。但是也没有什么卵用,死后的世界,谁又知道是什么样呢?所以逍遥还是无待都是一个伪命题。

齐物和物化我觉得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在说齐同万物,物我两忘,万物一体,说的是生命的转变与循环。这一点其实跟众生平等,万物合一,都是差不多的。理论上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应用意义呢?如果到了这个境界,那么谁的东西都不重要,都是共有的,一切都是共有的,大家的这个真的是能存在的吗?也许在人类出现之前是这样吧,谁知道呢。也许混沌未开的时候是这样吧,但是现实中,这似乎不成立。

无知,没有知识,是说知识就是扰乱人心的存在。没有,只是昏昏噩噩,反而更会遵守一些规则,不用教导而天生遵守的规则。强调无分别心,强调以顺应而求解脱。似乎说的是婴儿的状态。但是在当今社会要是敢这么追求的话,肯定会被人乱棒打死的吧。

不得已,这是最后的一个关键词。同时,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的中心点。一切都应该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用书上的原文叫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把遇到的所有事都当成遇到虚舟,然后顺其自然。这里面他提到了五点,一是不为任何事的源头。二是遇事都是迫不得已。三是放弃智慧,四是不思虑,不思考,不计划,不预算。五是抛弃七情六欲,抛弃自身的情感。我去嘞,这跟小说里面的太上忘情,这是一模一样。但是人如果真的活到这个份儿上那还有什么意思吗?

虽然我觉得遇到事,那应该积极面对,然后遇事儿解决事儿。但是庄子逍遥游的这个境界我估计这辈子我是达不到了。看这本儿书也不是要找人生的准绳。只是参考,借鉴一下。过段时间还会看熊逸的其他几部书。关于惠能的关于老子的关于孟子的。也许看完之后会有新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我看书的时候确实是带着本身的主观意愿去评判这本书的。想要做到无分别心,与万物转化,与万物合一,确实太难了。可能是因为我没到那个境界,所以我对他提到的一些概念和状态表示疑惑和否定。也许等我有一天或者几辈子之后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吧。哦,现在只不过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趣了解一些事情。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呢?现在认为正确的,以后一直会正确吗?现在认为是错误的,以后一直会认为错误吗?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例子来说明当时的对,并不是对当时的错,并不是错。但是如果真的只选择顺应潮流,顺应大众流向,那么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机器还能成为真正的人吗?所以问题来了,人到底应该怎么活。这本书上完全没有答案。只是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所以我该怎么活还是由我自己活下去才知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气变冷,人也变得慵懒起来,原来早晨背着小包步行上班,现在也依赖上公交车了,我不是懒,是怕冷。 坐了一个多月的早公...
    今小汐阅读 4,500评论 2 4
  • 没想到,时隔半年再次相见,却是在重症监护室。你在室内,我在室外,我们每天只能相见20分钟。 犹记得那年,你还很年轻...
    韩小喵阅读 1,644评论 1 0
  • 夜深了 他刚刚吃完了一顿大餐,很美味 随即一个人走在大街上 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或者,能去哪里 他嘴里衔着一支烟...
    纳逢之主阅读 2,86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