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也记不住,现在也记不住,但是我还是会看。每天看一个小时,时间多就多看一会,每周大概看8到11小时。
读了很快就忘了,并不影响阅读的乐趣。
对于工具类思维类的书籍,就稍微做个思维导图。
工具类书籍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类,主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软实力。有些东西看不一定马上会用到,但是需要的是用的时候能想到。那晚上看书也需要把书籍的内容输出,做成文档也好,思维导图也好,重在输出,这就能记住。不要指望看的都能记住,有时候,某些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随着你阅读量增加,变得更加成熟。
对于文学类的可以摘抄,或者细读。更重要还有……
文学小说,哲学,散文,诗歌等等这些属于精神粮食,说实话,我看了根本记不住,就算是文学小说,我之前也记不住。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哲学促进自己思考,散文诗歌其实就是用来抒发作者情绪的。文学小说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这个即是娱乐也是精神修炼。
有时候如果我看不懂,要么作者写的不行,要么自己共情能力不够,有些书,第一次读和第二次读是不一样的体验。
如何改变这种记不住的尴尬?
更重要的是输出,自己写。
说实话,每天这样看一个小时,容易打断我阅读的思维。改变这种局面的行为是在读研的一个暑假,因为疫情,在家待了一个月,30天看了25本书。每天阅读5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阅读,持续阅读10来本后,突然就想写点什么了(有种顿悟的感觉)。于是就开始用自己的话复述看过的书,发在小红书上,连续发了8本的样子,觉得自己不能单纯的复述书本的内容。我想自己写,我想像散文和诗歌的作者一样,我想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能够恰到好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想写作的历程)
于是,我阅读了一下写作书籍,但是都是理论性的,还是得自己去写,磨自己的写作能力。搜索了一些写作课,发现都很功利,都想着写热点文章,自媒体的文章。什么一个月搞懂写作什么的。以前我也喜欢这类,但是我想把写作和阅读作为长期的习惯,对这类写作就根本没有兴趣,甚至讨厌。后面找了一个100天的写作训练营。
第一步养成自己的写作习惯,100天我就这最核心的想法,养成写作习惯。顺带磨炼和学习写作技巧。
写了40来天后,自己再去看书,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阅读的角度会更加深刻,想到自己那一段如何写,那一场景,自己会如何描述。书里面描述的内容,自己的脑海呈现的画面更加真实,对人物,对景色,对心理这些细节部分,记的更加牢靠。
为什么能记住了?看到很多回答都是大脑构造接受,他们答得很好,但是……我知道了又如何,我要知道的是亲身体验。
我现在看书还有一些记不住,但是我并不焦虑。我能记住一些我在写作时能用的,能记住一些美好的画面,看书并不是在于我能记住,在于我能把那些文字,化为己用,写作也好,说话也好,这就是体验到阅读的好处了。
阅读需要记录,也需要分析自己的阅读情况,这样才能有所反馈。
随着记录和阅读,2021下半年的阅读品味和下半年的阅读品味相比,从微信推荐值和豆瓣评分来看,自己的阅读品味得到了大大提升,这就是成长。
从分类来看,自己从鸡汤文到经典书籍,自己阅读类别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分析自己哪些应该值得看,哪些书少看,这也是成长。
另外从写作和语言表达方面,自己感受到提升。自己感性的一面也被激发,对周边细节也更加敏感。这也是成长。
阅读,写作,运动,思考,这些都是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