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有焦虑症的人,都是那些平时干活总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急性子”,因为这种类型的人总感觉时间紧迫,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如果事情进展稍微慢些,他们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
诚然,这些“急性子”们的焦虑是我们看得见的,是明显而外露的。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干活慢腾腾、遇事犹豫不决的“慢性子”,他们居然也可能是焦虑症“患者”。
那“慢性子”们为什么也会焦虑呢?
日本心理学家杉浦义典在《松驰感:不焦虑的人生》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这些“慢性子”们焦虑的根源竟是拖延症。
因为当他们手头上的工作积累得太多,不知如何下手时,就会产生焦虑,从而选择逃避,最后只能用拖延来暂时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拖延的后果就是不断地加班、加班、再加班……
书中还特别提到,有相关的研究报告表明:做作业拖拖拉拉的孩子在长大后会经常加班。
由此可见,焦虑也是千人千面的,不同性格的人焦虑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青筋暴起的“A型人格”——总是感到时间紧迫,竞争意识强烈,容易动怒,做事总是心急火燎、风风火火的,这是最典型的一类焦虑。
非黑即白型——对不确定的、未知的事物抱有强烈的不安,无法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置之不理,一旦找到了某种结果,就会妄下定论,根本静不下心去仔细思考事件的是非对错。这种类型的人容易产生妄想,甚至会沉迷于阴谋论。
不宽容型——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作唯一标准,不能包容对自己有任何异议的人,而且容易倾向对稍有失言的人穷追猛打,甚至会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当言论。
关于焦虑的表现,书中列举了多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这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让我们学会自查,从而避免自己深陷焦虑的泥沼而不自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驰感:不焦虑的人生》一书中,作者不仅仅是指出了问题,他还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且非常接地气的应对方法。
比如:当身体发出疲惫、不适的信号时,可以尝试停下手中的事务,好好休息;也可以抽出两小时的时间,关掉手机,沉浸在一部精彩的电影中,感受电影世界的魅力,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或是在日常饮食中注入一些仪式感,放慢吃饭的速度,专注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用心感受当下的美好。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举动,其实都是我们对抗焦虑的有力武器。书中还着重强调 “正念不只冥想”,其精髓在于将我们的意识牢牢锚定于连续的 “当下”,让我们在 “做” 与 “在” 之间找到那份久违的从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