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核心,转换核心丨《让创意更有粘性》(2/1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只是一划而过,有的慢慢形成我们自己认知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有的成为我们脑海里随时可以提取出来的记忆,无论它是一条广告,还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如何让人们记住我们想推广的信息,是每一个传播学生、营销人员等等,都要面临的问题。

对此,希斯提出了六条“路径”: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和故事。

1.简单

所谓简单,更准确地说来是精炼,提炼信息中的核心,达到无从删减的地步。希斯认为,“表达中含有的信息量越少,则越容易增加黏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生的道理都蕴藏在寥寥几字的谚语中。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当信息量过大、选择过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因为无从下手和判断而陷入“决策瘫痪”。这个时候,简洁明了的信息不仅有益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也利于传播。按照《影响力》中的说法,人们更愿意接受“启发式的信息”(heuristic),而不是需要繁复逻辑推理的整个思考链条。很多时候专家想从专业角度描述一个观点,但如果只是把自己掌握的所有信息和推理验证都一股脑传达给观众,观众是吃不消的,也无法一时理解和接受。研究吸烟对肺的危害的论文不计其数,但终归不如一句“吸烟有害健康”让人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把信息变“简单”,还可以借助人们现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用打比方和类比推理的方式解释新的概念。比如常见的数字可视化,比较各个天体的大小,先从地球和月球的比例关系开始逐步类推做比较。而其背后的本质,是从观众的角度思考如何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概念。

2.意外

“要想让观点产生黏性,你必得先破坏他人的预测机器,然后再将其修好”。我们认知中的“基模”帮助我们预测事物的发展,而一旦人们的预测被破坏,我们好奇心的缺口就会诱使我们了解新的知识。“意外”的设计,就是在闭合好奇心缺口之前先打开它,然后用我们要传递的知识去修补缺口。很多科普文章的标题都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土星光环的成分是什么?”“你该不会天真地以为,在家办公就能让天一直蓝下去吧?”“XXX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基模被破坏让人产生意外感从而引发好奇心,而基模的修补为人们填上了思路中的空缺,形成一套新的预测机器。体现在健康科普上,就是把人们常“以为”的观念指出来,找出自己要传达的信息中违反直觉的地方,破坏观众的基模,再用新的观念和理论为他们修补上。

3.具体

抽象的事物永远不如具体的信息易于理解。概念是抽象的,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提供具体语境、模拟场景进行实验,动用具体的形象和感官体验等等。书中举了采用模拟实验让小学生感受种族歧视的例子。正是因为切身体验直观具体,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远远胜于照本宣科、记忆“种族歧视”的概念。于健康科普而言,采用真实的病灶照片,甚至近些年兴起的VR技术模仿疾病发展和人体衰老,都是很好的“具体”法应用。

4.可信

希斯指出,可信的来源不只是专家和名人,还有亲历者。“权威之所以权威,不是因为其社会地位,而是在于其诚实可靠”。对细节的掌握程度可以认证一个人对于该专业的了解程度。越生动的细节越能增加可信度。数据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数字本身,而是体现在数据所阐明的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才是我们传播的重点,而不是具体数字。“西纳特拉测试”也是衡量可信度的一个方法,即“如果你在那能成功,那么你到哪都能成功”。如果在更严格的标准下都能达标,那么在标准更宽松的情境下也一定可以。比如,如果你能看懂大学英语教材,那你一定能看懂小学英语教材。这里的可信度不是源于某个权威,而是源于具体。无论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以大推小,本质上都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让人信服。

5.情感

“情感”的第一条,是“特蕾莎修女原则”——“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数字所代表的人群更容易激起人分析性思考的理性思维,而个体的故事更容易带来情感的共鸣。另外,和具体原则一样,情感的语义不宜夸张,例如把“体育精神”具体化为“尊重比赛”。情感中还有一条重点是诉诸听众的自身利益,即“对听众有什么好处”。这种自身利益不一定是马斯洛理论中的低层温饱需求,希斯认为我们要更多关注的是听众对于审美和超越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身份认同:从听众所属身份的角度出发,提醒听众作为该身份的人应该怎么做。

6.故事

希斯认为,故事的力量有两个方面。一是模拟,告诉人们什么情况下要如何行动;二是启发,让人们思考行动的动机,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健身经验分享、求职历程回顾,都是通过故事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而希斯也补充道,如果故事本身和故事承载的理念不能兼得,那么首选的是故事本身。因为故事可以给我们理念上的启发,但单纯的理念无法蕴含故事。书的最后,希斯给出了一个创造黏性的对照标准。有黏性的信息,能够让观众集中注意听、听懂并记住、同意或相信、关心并在乎,最后,付诸行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与营销学中的“sales funnel”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sales funnel”把用户的需求分类:需要首先意识到产品的存在、对产品感兴趣、形成购买的欲望,最终付诸购买的行动。无论是推销产品还是推销观念,都要首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看看受众需要什么,如何表达才能让受众最好地理解。观念的脱颖而出,和产品的脱颖而出、品牌的脱颖而出一样,都是“打入用户的心智”。由于信息传播本身所处的复杂环境,一些信息自身的专业和复杂程度,以及人性本身,我们要采用一些表达上的策略,才能让受众更愿意接受和认同我们想传达的信息。“黏性”的几条法则只是传播的技巧。那些人们津津乐道的都市传说,那些让人信以为真的“养生谣言”,同样符合这些法则,传递的却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希斯在结尾也说到,要对抗黏性,只能采用更强的黏性。切断观众原本建立的关联,换上新的,更有黏性的关联。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从传播者的角度学习,也可以从观众的角度学习。如何鉴别信息是经过提炼还是删减简化,如何判断“具体”的是典型案例还是特例,如何通过观察对细节的刻画判断一个信息源的可信性,如何用具体的情境和切身的体验领悟那些看似抽象的道理。

传播学是策略,健康传播学是对策略的应用,而我们能做的是让策略为我们所用的同时,理性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