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世界,其实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延伸。所有的一切行动,归根到底,都源自于「想法」。比如策划的工作职责,就是根据现状,制定可执行的判断,并落地。可执行的判断,其实就是想法。
工作这么多年,我写过的方案很多,不得不说,写方案是一个脑力劳动。
「客户的心思要揣摩」,是因为客户是花钱的,满足他脑海中的想象,通常就是通过方案滋养他有多牛的自恋。客户也有自己的老板,通常他拿这样的方案,是为了跟他的老板证明自己的功劳,是一个把功劳显现化的过程。至于消费者有没有从方案中受益,这点在数据上可以做假,成本很低,反而变得不重要。讨好客户,把钱赚到手,才是最终目的。
「老板的心思要揣摩」,是因为老板是开工资的。老板的目的,是从客户那里把钱赚到手,而且还得向其他同事显示老板的权威和专业,所以老板通常很享受开会修改方案的过程。
「领导的心思要揣摩」,是因为领导的目标是完成自己的KPI。很多没有必要的工作,完全是领导为了把自己的隐性的工作显性化,显得自己干了很多活。
「同事的心思还得揣摩」,是因为你得思考这么做有没有给同事增加工作量?如果对方讨厌突然变多的工作,怎样才能把这份讨厌感转移到别人身上,而不是把屎盆子扣自己身上?
当然,上面这些人仅仅是策划方案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有时还得考虑供应商的感受。你看,在各个参与方的利益走向和心理模式的影响下,策划方案就这样出炉了。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观察,90%的方案都很难在销售端起到营销支持的作用,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各方心思的揣摩上,却很少把心思花在揣摩顾客的行为模式上。
这些公关广告发挥职能的机构,无论在甲方还是乙方,都存在脱离现实消费场景的情况。在这里,不能说没有人才,只能说人才很少。很多策划工作,都变成了行业里的「套活」,方案只要简单一套,排版好看一些,打印出来,就可以拿着跟客户要钱。
当然,客户的钱也不白给,对接人总得拿点回扣吧。即便不拿回扣,平时高档餐厅的吃喝得有吧,过年过节的「意思表示」总不能少吧……
你不这么做,别人都在这么做,这已经形成了行业里的潜规则。能这么做的,都叫「会办事」。不这么做的,凭真本事吃饭的,反而成了行业里的另类,被很多人诟病。
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真相是会变形的。看透不说透,为自己的发展制定学会真本事的策略,才是「真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