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罗胖60秒在8月12日的《如何找到自己的边界?》,内容如下:
1. 昨天说,一个人管理衰老需要更好的边界感。一个朋友听了之后,跟我讲,你说的这个“边界”,其实应该比字面意思还要深一层。
这个“边界”不只是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在自己的生活里面也应该有边界。
2. 简单说就是,干什么你就认真地、集中注意力地干,不越界地去担心、期待、回望。
即使能力衰退,你的边界还是能让你在当下的事情上全力以赴,所以表现也不会太差。
3. 不是有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吗?一位高僧说起自己得道之前的生活,是每天打柴、挑水、做饭;得道之后呢,还是打柴、挑水、做饭。那有什么区别呢?
4. 他说,之前打柴的时候,总想着挑水;挑水时总想着做饭。而得道之后呢,打柴就是打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
你看,这就是找到了自己生活里的边界。
听完这60秒,三百多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间明白了我会焦虑,浮躁,三心二意的根本原因。原来我是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边界。
读书时,我常常学语文时会惦记着数学,学数学时惦记着英语,就是不能专心致志的学好当下的功课,学习的效率一直不高,到了高中明显的跟不上。这也让我很苦恼。
以前只要有几个任务同时要做,我就很混乱,这些任务在我的内心一直是纠缠在一起的,分不出轻重缓急。做这个另外的一定会过来干扰。這也是一直让人困扰。如果要参加一个比赛,那我在比赛结束前的一段时间什么都干不了。自己也觉得思想负担很重,很累。
几个月以来,這个禅宗故事每天都要在我的脑海里放好几遍。
所以当我”打柴“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 不要去想”挑水“,专心的”打柴“。不要把事情搅混在一起。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很多,事情一件一件的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边界”这个概念我一直是用在人与人之间的,总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有边界感。没想到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上也要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