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情况】
截止至7月31日,已连续阅读163天,7月日均阅读时长1h左右,读完6本书,总体而言(阅读数量、收获、吸收程度等)比上月有进步。
【阅读书单】
1.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这是我读李娟的第三本书,但还是会有理解不透的时候,或许是我人生阅历不足,无法产生代入感。虽然理解不透,但还是会被李娟的文字所吸引,看似习以为常的事物,在李娟笔下竟有如此深的领悟。虽然平凡,但却意义非凡,照进人的内心,感觉把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打开了,从而发现人生的小美好。看李娟的文字,就有一种安静的治愈感。尽管有时候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它的味,但仍旧值得!或许正是书中文字提供的情绪价值,让人痴迷吧!
2.马伯庸《食南之徒》
马伯庸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地让人惊喜,以小见大的美食故事,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拍案叫绝!不仅满足了我情感的需求,还增加了我对历史的了解,如常见美食古时叫法,荔枝(离枝),椰子(胥余果)、裹蒸粽(裹蒸糕);还有南越国的兴亡史,地理位置等。让我对历史的兴趣浓度又增加了,我迫不及待想找个时间,到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带着熟悉的陌生感,探索小说与现实的链接,想必会更加有趣!
3.李小墨《海绵阅读法》
一本教你如何阅读、做笔记的实用书。前半部分讲述如何做笔记的内容,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平日里做笔记的杂碎方法,是有章可循的,果然自己瞎琢磨不如听行内一句言。而后半部分讲如何阅读的内容,我感觉对我用处不太大,甚至有些啰嗦重复,所以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阅读。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挺有用的一本书,尤其适合想要养成阅读习惯,却没能坚持下去的入门读者。
4. 幼儿学前专注力训练编写组编绘《幼儿学前专注力训练》
意外发现的一本书,刚好适合9月份准备上幼儿园的弟弟。书的内容不多,不足以谈好坏。不过还蛮适合给弟弟当娱乐练习用的,涵盖了认知、数理、观察、表达等能力的相关练习。通过练习,让我认识到弟弟的数理能力较为薄弱,这样,接下来日常辅导内容就有了侧重点。有时候我只观不说,让幼儿园还没有毕业的姐姐带着弟弟一起做,意外发现姐姐的识字量还挺多的,这也算是对姐姐理解能力的一种训练吧,一举两得,值得值得!
5.秋叶丛书主编《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软文营销》
这两本书的内容都是在听书过程中听完的。比较入门和基础的一本书,内容有点类似快消品的感觉,而且资料也有些过时,如介绍新媒体平台时,还会提到QQ空间。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收获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也算增长了一些了解。
【阅读感悟】
■书越读越多
坚持阅读有段时间了,我却感觉越来越找不到很好的词语来准确描述所获所感,看得书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我试图从根源出发,去解释本质性的存在,但奈何我的功力还差得远,所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看更多的书,试图从书中找到答案。嗯,如果读心理方面的书,会不会更接近根层原理呢?这不,又激发了对心理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了。
■主题阅读
不要妄想阅读一本书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单本书,对你而言,是局部零散的,我们很难找到一本能与自身情况完全匹配的书,要想获得更全面的答案,要进行主题阅读(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与主题相互关联的多本书),扩大接触面,然后将接触到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自从关注了L先生的公众号,了解到主题阅读这一概念。继而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话说这本书从2022年到至今我还未读完)、《打开心智》、到本月阅读的《海绵阅读法》,让我对主题阅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欸,我发现这可以构成一个关于主题阅读的知识体系!)
■优化主题阅读
养成主题阅读是有必要的,但以我目前阅读阶段而言,还不太适合把读书当成一个功利性的事情,目的性太强,怕是会影响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更多会倾向于内心,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但这随意也得是可控范围内的。主题阅读是要有,不过是以月为单位,划分为育儿/生活职场实用类/小说娱乐/其他如疗愈心理四个大主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四大主题下必定会再细分),每月依据主题各选定一本感兴趣的书籍。如8月的阅读书单,我已做好计划,育儿:二刷《正念教养》,实用类:《如何阅读一本书》,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或《草民》,其他: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自由要把握在可控范围内的自由,因为无限制的自由往往让人难以抓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坚持读书是好的,但是一味靠读书,也是行不通的,还要到生活中去。为什么对一些书的内容,我理解不透?一部分原因是,I人的我,喜欢独处,不喜欢社交,几乎每天都是“家里-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生活体验极少。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很难与书中描写的内容产生共鸣。虽然不喜欢社交,但还是要适度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