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新闻媒体中看到各种与让座有关的事件,冲突的双方多半是老人与年轻人之间。
礼仪之邦却诚然因让座之事屡见报端,贻笑大方,真是汗颜!媒体还乐此不疲的津津报道不知所谓之何?这个话题原本就是老生常谈了,很多的大、正媒体都相继报道过,评论过,也是疲沓了不少。可昨日看报称“一位老人,为了座位,讲一小男孩拎起,自己坦然坐之。”就咋舌的想说些什么了。
中国将尊老时从不忘记还有“爱幼”。倘若那小男孩是您老的孙子或外孙子,怕是您不会如此的粗鲁不堪吧。“老人”是个统称,是给一个人都将面对和必经的。我想之所以被称之为“老”,除了年龄的原因,应该也包含着智慧,阅历,慈祥和德望。因此才会有尊老(古指德高望重之人)的美德传承。
现如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越老越多的老人群体充实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度也是在与日俱增的,这是民生民计的问题,我们可能献补出什么良策,日常中尊老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公共场所见到老人或小孩子给让个座,举手之劳。可是如果没让座就要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吗?固然确实有一些人是成心装着没有看到,听歌,闭幕,左顾右盼,偏偏不肯让出座位来给老人或小孩子。当时也有很多的个体是有着自身的原因的。如有些可能真的很累了,难得有个座位可以歇歇,有些人可能是不舒服等等。强行要求被人让座给自己是不是更加的不道德呢?难道网上的那句嬉皮话是有事实映射的“不是有些老人变坏了,而是有些坏人变老了。”
尊重是相互的,是平等的,而非哪个年龄段的特权。“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逊,礼让原本是尊重的礼节,切莫成为所谓的道德的绑架者或帮凶。当从字面上理解“让”,乃是让的人为主动,而非被人之人。如今大肆宣传崇礼,是部分“老人”以为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甚至是强行行使“这种优先权”,本末倒置,使好好的一个让座的变了味道。如此以往,恐成为又一个“扶老人”的道德冷果!太过于利己,终非善事矣。
“让”与“不让”原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判断,无关教养,无关学历,无关年龄,无关道德与否。获取尊重的最佳途径是学会尊重他人!年轻人于此,老年人亦于此!
菲薄拙见,有感而发。望未扰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