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阅读对一个的生命有多重要,但从小却没有条件阅读课本以外的其它书籍。长大以后,想要读点书,却发现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读外国的书籍感觉更加艰涩。
大家可能不相信,《走出非洲》是我用了最短的时间读完的一本书,其它的书可能要几周或几个月才能结尾,这也是我为什么参加小目标这个读书活动的初衷。其实,从一开始我就非常忐忑又非常犹豫参加了这个读书活动,以此来挑战一下自己。这件事真的就这么难吗?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有十几页没有读完就来写这篇读后感,为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所以,读这本书或者说是参加这个读书的活动过程本身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比从这本书的内容中的收获到要更有价值!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自己。”这是今天看到的最近热议的迪士尼动画《寻梦环游记》的影评里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也非常认同。其实,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寻找一面能够映照自己的镜子,以求来看到自己的样子,从而来认识自己。
《走出非洲》是一本挺特别的书,好像是作者信手拈来,想到哪写到哪,一个个平常的人物,一处处平常的风景,一只只平常的动物,一件件平常的事情,感觉像是没有逻辑的组合一起,其中暗含的结构却环环相扣,让我们目睹了作者从走进非洲到走出非洲这十几年的人生历程。
这一段经历对于作者并不是大顺大利的,身体上病痛的折磨,农场经济上的窘困,婚姻感情上受挫。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作者以那样轻松明快的笔触、那样慈悲的情怀,不带有任何偏见的真实的而且富有感染力的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现在,书还没有读完,书里的描写的具体场景大多都记不清了,人物好像也混乱得缕不清楚了。想要用书中一些具体的事例和语言来说明自己此刻的一些感受,却发现头脑中好像是空白的。但当时阅读中的那些感觉却还在,比如在读那头高傲优雅的瞪羚露露时的嘴角不由上扬的喜悦;比如在读牛的那一部分“这就是人生,世界就是这样。活着就是受罪,受罪。忍耐就是一切—别无他途。拉车下山千难万难,有如生死一搏。无可奈何啊”,作者对于牛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动物的悲悯带给我的感动;比如在读“我绝不容许你离开,直到你赐福于我”中的与我相同语言习惯的“淹死我吧”这句话时,像找到知音一样的狂喜。这些感受和体验让我这几天一直沉浸其中,那样的真实!
读后感写得很草率,也不够有深度,也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并不是想学习作者的大师风范。只是,如同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一样,不过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能不能做事情不要再那样的追求完美无缺,自己能不能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写完这篇读后感并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我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