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里,冒出的一个想法,一座建筑是一个球型,球里面藏着一条去往宇宙的通道。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在波士顿的时候参观过一个博物馆,它就是离麻省理工学院不太远的玛丽贝克冶迪图书馆。
玛丽贝克冶迪图书馆的看点是地球厅,进去就好像站在地球内部的样子.
平时我们是站在外面看地球仪,在这里是站在地球的内部看地球仪。
据说这个球是花了多少美金用了608块特别定制的彩色玻璃做成的,站在任意一个点都能很清晰的听到直径的另一端人讲话的声音。
不记得导游的意思是不是说,在这个球内声波几乎没有被耗损,因为材料及力学的设计原因?
反正这颗球它不是一颗普通的球,这是一项十分伟大的物理学建筑,因为它十分完美的还原了物理学的各项理论的同时还做到了完美融合。
它是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它充分显示着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关键它还是个人出资。美国有很多这样的私人博物馆,要买票。
这个“地球”内部很小,直径大约三个人手拉手那么长。
和现在的地球仪相比,这颗地球上多出了几个国家。也就是说在这不到100年间,有些国家已经消失了。
啊,这就是时间。
这颗球让我想到雅典帕特农神庙里的阿提库斯剧场.
阿提库斯剧场的整个观众席可以容纳5000多人,坐在观众席上的任意一个位置都能很清晰地听到舞台上演员的声音。这也是物理学爱好者们十分着迷的一个物理学建筑。
然后说到这些应用物理学建造的结合力与美的建筑或作品,还有位于巴黎罗浮宫的胜利女神像,这座雕塑就放在罗浮宫正门左手的台阶之上。
那是一串长长的台阶,胜利女神像就位于台阶的中部,从它那里开始,台阶往左右两个方向分开往上。
说到这里,我就不知道是他更重要还是蒙娜丽莎更重要了。
胜利女神像它处在这样欢迎显眼的一个位置,蒙娜丽莎在楼上。
蒙娜丽莎拥有一间十分宽敞空旷的房间,里面只有这一幅油画,并且配备两个专门的保安。就是在房间里,蒙娜丽莎画前还专门筑了一道弧形的警戒栏,游客只能隔着老远看。
西方是真的很讲究力与美的结合姿态的美,尤其是那种运动的代表着某种精神的姿态的那种美。
如胜利女神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从下往上看,站在左边看过去,站在右边看过去,站在底座旁看,站在台阶上看,从上往下看,女神都是一种勃发的向上的充满着精力的一种磅礴大气美感,的确让人想到胜利,想到自由。
《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在微笑。
说来这种向上的充满力与美的形象咱们自家也有。一个胳膊抬起平放在胸前,拳头往里弯,整个身体前屈,一幅奋斗前进的姿态。这两者经常会让我产生联想。生命不约而同的崇尚向上的姿态。
老实说,上下班马路边的好多雕刻,看上去总有一种太粗糙的感觉,大概就是力与美的细节艺术感没有处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