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的游戏中如果谁坚持美是唯一可以让他低下头颅的人,那么他一定是危险的。千利休就是这样的人。再看《寻访千利休》,目光不再放在千利休一个人身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到临头的秀吉满心自卑又敏感,他喝下千利休给他熬制的小米粥后真情流露,泪流满面,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他说----
尽管那时候贫穷不堪,生活却悠闲自在,我总是枕在母亲的膝上,她总会说,种种烦恼,都将随一夜好眠烟消云散。好好睡觉,无须烦忧。。。
如果说这时候的秀吉内心尚住着温情和善良。在千利休的帮助下秀吉幸运地免去一死,然而后来的秀吉大权在握,每日沉迷于歌舞升平酒海肉林,他用黄金屑引逗画眉鸟鸣叫貌似愚蠢至极,却强烈反映其价值观和内心想要掌控一切的欲望。人啊,只要是贪欲上身,那就是自掘坟墓的开端。秀吉想让千利休臣服,要他交出茶炉,但是唯美至坚至上的千利休用切腹自尽拒绝了秀吉,他宁可殉身茶道亦不愿苟活于世。千利休死了,他却赢了秀吉,美是可以战胜一切的,也是可以牺牲生命的。日本的茶道精神通过千利休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感叹不已。
昨天在朋友圈分享了日本的一组俳句,虽然对俳句知之甚少,仅仅看过小林一茶和松尾芭蕉的几个短句,比如“青蛙跳进池塘,扑通一声响”之类,但是日本俳句的言外音意味深长,如余音绕梁,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我理解的俳句之美就在于它的“意境”和“哲理”,个人觉得和我们的唐诗宋词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认同其美所以分享之。然而有个不太熟的朋友在下面评论“鬼子的东西也就那样”,当时想回复一句,告诉他不可如此偏激,可是转念一想,三观不同不同维度的人想要统一认识是费力不讨好甚至是徒劳的,遂放弃反驳,用沉默表示立场。
茶道也罢,俳句也罢,美的东西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眼光不同,理解不同,性情禀赋不同,自然对美的评判标准就不同。人生路还长,顺应心的方向,像春风吹来春天一样,慢慢走,抬头看桃李竞芳,低眉看落花流水,俯仰之间看鸿雁南飞,寒梅傲雪,看四季轮回,看所有美好的东西,并且欣赏和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