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塔希提

找到自己的塔希提

——《月亮和六便士》书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月亮和六便士》躺在我的kindle里,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能还是因为拖延症的缘故吧,一直迟迟没有拿起来读。难得有一个闲暇的周日,我诚惶诚恐的点开这本书,浸入到故事中去,从清晨读到傍晚。

阅读过后,好似醍醐灌顶。

仔细想来,这大概是我今年读书第一次落泪。


这本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对他人经历的转述,向读者们展现了画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人生历程。

单从性格上来看,斯特里克兰这个角色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的。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抛弃家庭,没有一丝懊悔之心;他讲话粗鄙下流,口才不佳,总是会尖酸刻薄的戳别人身上的痛处:他不修边幅,反对享受,总是穿得像个流浪汉一样;他为人冷酷,不近人情,对救过他性命的人都没有一丝感恩之心。

在大多数人眼里,他连禽兽都不如。

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阅读过后,你会打心眼儿里敬佩他,理解他,甚至同情他。只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理想,那就是画画。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抛弃了世俗的生活,穷困潦倒的在世界上徘徊、挣扎,矢志不渝的坚守着这份初心。对他来说,别人的看法是不重要的,周遭的环境也是不重要的,他只想在画画的过程中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对他而言画画是种本能,他通过绘画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自己这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做这件事的。

当然了,斯特里克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获得了世俗社会的认可。他的艺术成就最终在他去世后得到肯定,尽管他根本不在乎虚名。

如果这本书仅仅是讲了一个“古怪画家的自我发现史”,那么也未免单调、乏味了些。毛姆在这本小说中,自有他想表达的深意。下面请听我分析。

首先,我们从题目讲起。《月亮和六便士》这个题目乍看之下,似乎和这本小说没有丝毫的关系,但它却直接点明了小说想要表达的矛盾和中心思想。我认为“月亮”代表了人对精神的追求,代表着“自我理想的实现”,而“六便士”则表达了人对物质的追求,代表着“对世俗社会的屈服”。从毛姆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看,他显然更加推崇那种坚守自我,坚持理想的生活方式,而不太欣赏那些仅仅满足于现实平庸生活的人。他认为人应该时时望向天边的月亮,而不是只低头去捡地上的那六个便士。

我对这本小说的分析,也将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展开。


(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发掘


我们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家庭,通过自己四十多年的努力,拥有了体面的生活,也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肯定。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他的人生本就不应该再有什么重大的改变。直到有一天,斯特里克兰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他决心去追求“画画”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并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这种转变是突然的,毫无征兆的,同样也是引人深思的。

斯特里克兰的理想是如此纯粹,他看中的是自我的体验,所以当他从世俗生活中跳脱出来之后,便不会再对周遭的生活表现出兴趣。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也从对他的不解,进而转变为理解。

我们的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层虚伪的外衣,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人们会依据别人的需求和期望构筑自己的目标。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在“社会模具”的限制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拥有过“不切实际的理想”,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向“现实的生活”屈服,去追求所谓的世俗上的成功。

所以说除去性格上的一些缺点不谈,斯特里克兰所做的选择,恰恰是我们许多人终生也不敢踏进的雷池。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不被别人理解,更害怕没有保障的生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等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吧。”这种想法也并无错误,只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实现罢了。人的一生实在是太过短暂,能够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时间又是那么的少。难道我们真的要为了安逸的生活,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对自我价值的发觉吗?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我想说的是:人不要去追求“现实生活”,而要转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但是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理想,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

在《月亮和六便士》这本小说中,还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德克·斯特罗夫。德克和斯特里克兰一样也是一位画家,只是他没有什么天资,画的只是一些供人消费的装饰画。德克在这个故事里做出的最终选择是:回到家乡子承父业,做一个木匠,从此不再作画了。你要知道,他当时凭借画装饰画其实已经挣了很多钱,拥有了稳定的生活,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放弃。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是因为德克认识到自己并没有绘画的天赋,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这里,所以他选择了放弃。也就是说理想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我们在寻找的自我价值,应该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物质活动是精神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写作、绘画还是经商、从政都是如此。

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应该出于本心。

(二)对安于平庸生活者的鞭挞


这里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当然还有她那位当上校的姐夫。

按照今天的眼光看,斯特里克兰的妻子绝对是好好夫人的代表,她善解人意,勤俭持家,绝对是贤妻良母型家庭主妇的典范。但是在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世俗生活有太多的依赖,这很明显的体现在她的虚荣心上。

她积极投身于文艺沙龙和上流宴会,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不是出于真心的喜爱。她为自己的儿子获得军官的军衔而自豪,为自己的女儿嫁给达官贵人而自豪,她甚至会因为自己的丈夫成了出名的画家,装出很自豪的样子,尽管她并不理解自己丈夫的画有什么深刻含义。她只想让自己活得体面,在他人面前有更多炫耀的资本。她想拥有的充其量只是名声和社交货币而已。

而那位上校姐夫呢?也和她完全是同一种人。他是行伍出身,只相信所谓的传统和简简单单的生活。他沉醉于上校身份带给他的光环,不论走到那里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做派。他穷尽自己一生的时光,只想活得光荣,过得体面,他一心想得到的只是世俗社会的认可。

但是世俗社会的认可对我们来说有这么重要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是不是真正的成功呢?那些优秀的人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我们期望变更加“优秀”,这种优秀往往不单纯是对自身素质的发展,它总会伴随着一种“对他人肯定的迫切渴求”。这种“世俗意义上的肯定”未必是完全真实的,人们会根据社交的需要给予他人想得到的答案。除了至亲、挚友、伴侣之外,我们几乎很难获得别人发自肺腑的赞扬和肯定,甚至可能会出现“捧杀”的现象。归根结底,世俗上的“认可”、“优秀”、“成功”未必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真实。

所以说人终究还是要活给自己看的。对于自己到底够不够“成功”,够不够“优秀”,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套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我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一种自我的满足。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人的光环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他人的弱小而感到自负,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生活。顺随世俗的评判标准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困难的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准绳,并随着时间不断进行拓展。

我们可以安于“属于自己的平凡”,却不可以安于“世俗意义上的平庸”,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理念。孰优孰劣,智者立辨。


(三)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


从斯特里克兰一系列的人生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的人,他向往一种真正的自由。他先是满足于精神上的无拘无束,但后来他渐渐不满足于此。从他在马赛登上去往塔西提岛的货轮开始,他就选择了物质上的自由,环境上的自由。他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所谓的道德和规范丢在脑后,从而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自由。

这就让我不得不想到,毛姆在小说中类比的另一个故事了。

一位学有所成的年轻医学博士,他的外科手术技艺精湛,被学界公认为后起之秀。人们对他寄予厚望,许诺将首席医师的职位授予他。这个职位非同寻常,不仅能让他拥有极高的名望,甚至能让他在政界获得巨大的影响力。

在就职之前,这位年轻的博士决心先进行一次旅行。当客船路过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的时候,他突然当机立断,决心自己这辈子要永远留在亚历山大港生活,再也不回英国去了。他在那里定居下来,娶了一个当地女人为妻,在港口的海关做起了检疫员的差事,收入微薄。他家乡的那些朋友们闻听了这件事,全部都扼腕叹息说,他浪费了自己的才能,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但是这位年轻的博士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说:“我一点都不后悔,我过的很快乐,从我看到亚历山大港的第一眼,我就爱上了这片土地。”

这份自由的拥有,这种任性的选择,不是所谓的“世俗价值”能够衡量的。它来自于人的内心,来自于自身的理想景愿。

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总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做出武断的判断。记得半年多以前,我的一位好友和我谈及他的表弟,将会移民到新西兰的事情时,用有些讽刺的语气说:“移民到那里干什么呢?那里不就是一个外国的大农村吗?”由此可见我们总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选择。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想指责我的好朋友,他远是个比我更加优秀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做出的小选择,构成了大的人生方向,而进一步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则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时,不应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我们的生命赋予了我们自由的权利。

当斯特里克兰最终来到塔希提岛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的那片自由的净土。这里的岛民不在意他那怪异的性格,相反的,人们尊重他,接纳他。斯特里克兰也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他在这座小岛上完成了自己的“巅峰画作”之后与世长辞。在他眼里,这座小岛就是属于他的“桃花源”。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规矩吧,我们对传统规则的坚守,也许完全是出自于对未知和变数的畏惧。想来也是,自由向来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那感觉就像在大洋上撑起一支小舟,没人知道自己会登上陆地,还是触礁身亡。我们常常会用一生的时光向往自由,却没有发现打开自由大门的钥匙一直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综合上述三点的分析,我认为毛姆是想通过《月亮和六便士》这本小说,传达给读者们一种生活的态度。

斯特里克兰在被人问及,他是否对自己放弃过去的生活感到后悔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不想从前,最重要的是永恒的此刻。”

是的,我们过去的模样对今天而言,也许并不重要。对我们来说唯一有意义的是当下,是此时此刻的每分每秒。

我想:成为斯特里克兰那样洒脱的人,对普通的我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困难的事。

对我们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捡地上的“便士”,而是只顾低头,却没有看到天上的那一轮“月亮”。

在我们放弃寻觅属于自己的塔希提之前,也应该先搭船去找找看。

不是吗?


一步晨

2016.5.22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壹:落马青云 贰:火门三关 叁:净火修炼 引子 紧接着上一部的讲火门三关火家收徒的事情,跳出故事后的严郑在老者家睡...
    鱼欲遇雨阅读 1,309评论 0 0
  • 首先需要一段HTML片段: 在开发中经常会在DOM上存储一些自定义数据,我们可以通过setAttribute方法来...
    前端沐先生阅读 6,558评论 0 5
  • 泡面配上榨菜 忙里偷闲的一餐 狼吞虎咽 没留下什么味 剩下了饥饿感 一大碗蛋炒饭 下雨天的安排 细嚼慢咽 想起了妈...
    倩何人换取阅读 186评论 2 0
  • (前题) 去奈良之前我以为那里只有鹿。后来将原本只安排了一天的行程硬生生玩了两日半,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 故事先从...
    Susie910阅读 1,5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