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宋 苏轼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昨日无意中看到这首诗,粗粗读来,“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一句深得我心,再看竟是苏轼的诗,又觉着不愧是大宋文豪苏东坡,能将“醉饱高眠”当做“真事业”,如此心态是我辈所不能及。
苏轼的诗一向最是随意也最具深意,这首诗也是。
别人写诗一定要有一个的题目,苏轼到好,直接将题记作了题目,不信你看:“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这题目分明就是说,他携着一坛醇香的美酒和新鲜的鲈鱼去詹使君家吃“槐叶冷淘”,不愧是一代美食家,连时间都清清楚楚,二月十九日。
其实,读苏轼的诗词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题记”,比如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就写了丙辰年的中秋之夜,开开心心与亲人朋友饮酒到第二天清晨,大醉醒来后,做了这首诗,怀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又如《记承天寺夜游》的题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载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正要睡觉的时候,恍然看到月色透过窗户照进卧室,于是便放弃睡觉的念头,欣欣然的出门赏月去了。还有《定风波》的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些题记虽则短小,但读起来却深具情趣。假使没有了这些题记,只读诗词,我们便不知道一首诗为何而写?为谁而作?为甚所思?但有了这些精练的题记,读起来我便觉得苏轼这样一个大文豪可亲可近了许多,让我仿佛看见一个真性情的苏轼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
苏轼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你看他的这首诗,垂莲作盏以饮酒,红点冰盘以盛鱼,槐芽饼,藿叶鱼,都是些不错的美味,虽然算不上珍馐美馔,但苏轼与詹使君却吃得非常开心。
而题目中所提的“槐叶冷淘”,据说是中国古时传统的一种时令凉食,采青槐嫩叶捣汁和面,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後放在冰窖冷贮或井中浸冷而成。炎夏里,槐叶汁的清香凉苦正好可以使人食毕败火生津,是盛夏里一道消暑美味。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出自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讲的是:有一个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就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吃饱了,喝足了,再美美的睡一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候莫过于闲暇的时间了。
冬天、夜晚、下雨天,都是属于古人的闲暇时间,而许多开心的、愉悦的事情都是在闲暇时间,忙中偷闲也是一种情趣。
农村的下雨天是不用干农活的,记得小时候一遇到下雨天,奶奶就会把装着破布和针线的竹笼拿出来,缝一些破了的衣服,或者制一双鞋垫,而我就蹲在旁边翻翻线翻翻布,试图用那些破布缝出个花样来,直到云过雨收。比较之下,现在不论风霜雨雪都要上班的生活,实在让人透不过气来。
读这首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豁达而超然的苏轼,但事实上,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年近6旬,被贬谪到惠州。
彼时,苏轼“罪恶滔天”,新朋旧友,人人自危,同僚部属,避之不及。唯有时任惠州最高长官、惠州知州詹范对苏轼多有照拂,所以苏轼有诗文记载说:“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极蒙他照管,仍不辍携具来相就。”
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仍然能说:“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他确实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即使生活并不如意,但他依然能够在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里,活出别人所没有的精彩,既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怨天尤人,用豁达的胸襟去包容了生活中所有的荆棘。
相比较之下,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似乎都不算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