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想想你要做什么?想与谁聊聊?想去哪些地方?
在西藏寺院之中,也有类似的一种修持法门,被称为“死亡冥想”。其实质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临界点,通过冥想列出想要做的事情清单,然后删除在你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项,剩下的就是你必须要去完成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正面清单。在生活中要学会做减法,找到自己的优先事项,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这些事项,追求卓越。
我的朋友安奈,她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型女人,管理着一个上百人的团队。曾经的她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行李箱也是家里一个,办公室一个,随时准备出差。家里的宝宝还没满月,她就已经站在属于她的战场。直到有一天,她在外面出差,因为客户有事临时调整见面时间,她去逛商场想给宝宝买衣服,可她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宝宝该穿什么尺码了,他好像已经长高了好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宝宝不再主动亲近她,丈夫在家的话也越来越少。她告诉我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失败,在公司她是果敢的女上司,但在家里她却是一个缺位者和可有可无的人物。出差回去以后,她果断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深度的梳理,重新制定职业规划,并与上司商量,作了一个工作的调整,保证每周至少要抽出两天时间来陪伴家人。前几天见到她,她正抱着宝宝陪丈夫逛街,一家人其乐融融,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看来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甜蜜点。
安奈是聪明和幸运的,她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并果断改变加以执行,但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决心和毅力。即使他的生活一团糟,即使他发现了问题,即使他非常想要去改变,可却总是望难生畏,行到半路就又回到原点。
美国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汀·卡特 (Christine Carter)的《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提出了一个找到工作和生活的甜蜜点的简单公式:稍作调整+打开自动驾驶模式+解放自己+培养感情+适当容忍不适=甜蜜点。它提出用培养微习惯来激活自己思维的“大象”,并将这些习惯通过固化流程的方式,把刻意练习变成自己的潜意识,用潜意识代替指令来引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甜蜜点。
书中具体提出了微习惯养成的二十一个建议:
01将整个计划写下来(要让自己明白要做什么,通过显性的呈现,让自己找准目标),如我的优先事项是保持健康和幸福、呵护身边人、写书、努力成为一个演说家;
02找出小习惯;
03抛开野心(做计划不要给自己要求那么高,要制定符合实际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04习惯里的关键小习惯,如作者提到她会在9点15关掉所有电子设备,这样利于目标任务的执行;
05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要提前思考可能会出现的困难,针对这些阻力想一些措施来克服;
06找出你的触发因素,如要坚持锻炼需找到早起这个因素;
07找到内在的奖励,除了物质外,更多还是要让自己有完成任务的愉悦感;
08测量进度(可用软件如打卡);
09避免自我懈怠;
10锻炼意志力肌肉;
11尽量事先做好决策;
12自我安慰(允许自己有小小的失败);
13小睡一会儿(能够保持充足的精力);
14来点下午茶;
15不说决不;
16后援团的支持(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是你最大的后援团);
17允许自己缓慢的进步;
18预期失败;
19当心管他呢效应(破堤效应);
20重新组合,修改调整,加倍投入;
21越挫越勇,重新开始。
在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先待办事项清单。将工作和生活平衡好,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没有胜负结果,因为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是否可以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状态么?我想要的生活是这样子的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尽快做一个调整,因为在不断的调整和磨合中,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甜蜜点。当然,这一切,最重要的就是行动!所以,嘿,朋友,你还在等什么?赶快操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