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500天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有人说生命始于40岁,也有人说是50岁,其实都不对。生命应该始于,你不再取悦围观者的那一天。”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500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作者:[加拿大]史蒂芬·R.鲍恩

(Stephen R. Bown),出生在加拿大渥太华,毕业于阿尔伯塔大学历史系。他对科学探索史充满兴趣,已出版《博物学家:自然历史黄金时代的科学旅行者》和备受国际认可的《白血病:外科医生、水手和一名绅士解决的大航海时代医学难题》。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在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坏力,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类才真正进入炸药时代。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凭借非凡的直觉,通过炸药的研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炸药,使许多改变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为现实,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并对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破坏。在这场社会剧变中,诺贝尔一跃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这一切却让他心存不安。最终,他用全部财产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奖项——诺贝尔奖。

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硝石在19世纪的价值不亚于21世纪的石油,两者都是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的深层原因。为了摆脱资源的束缚,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解决了人工固氮这一技术难题。这一突破成为绿色革命的基础,使人口大幅增长。哈伯在战争期间也研发了毒气,被认为是毒气战之父。正因如此,当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国际社会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包含人类对科学的痴迷、对道德的践踏,以及历史内在的讽刺性。这个故事证明,人类在战争期间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警示我们,历史具有周期性,过去的解决方案往往会造成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看书评:

一说到炸药,我们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战争和枪炮,似乎在我的脑海里,潜意识里就将炸药与战争进行挂钩了。然而,如果我们认真梳理炸药的用处,自然会发现,炸药不仅仅可以用于战争,不仅仅用于攻城略地和剥夺人命,也可以用于隧道、运河等艰难的工程建设,也可以用于采矿,大大提高人类的建造能力和效率。所以说,炸药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它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挺好的小众产业技术史。其实相比1850s之后诺贝尔引领的炸药时代,产业方面我对孟加拉硝石更感兴趣。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和弗里茨·哈珀都受到欧美式的嫉妒角道德困扰,只不过他们两人的价值观也类似,否则也不会达成成就了。我很讨厌这种欧式道德泛化,到如今的无人机和ai领域也看得到体现,因为换成东亚或者绿绿的模式根本不会有任何道德心理负担。爆炸与燃烧是化学能力量的最佳体现,也是祝融、苏尔特尔、阿耆尼与普罗米修斯们给人类的馈赠。

氮的化合物既是植物生长必要的物质也是制作炸药的原料,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A Most Damnable Invention:Dynamites Nitrate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SBN号】978-7-213-11696-4

【中图法分类号】TQ564

【主题词】科学-天文-物理-儿子读-自然-数学-地球科学-恐龙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