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感到内心的那个我犹如挣脱线的风筝飘忽来去无法着落时,我就会独自待在书房的一排书柜前,让手指去真实地触摸那一本本摆放整齐的书,似乎通过指尖,那曾经看过的一本本书留给我的印记,被重新勾出来,化成一个细细长长的捕捞网,将那调皮的风筝网回来,自己的内心恢复安宁、踏实。
我的家人常常嘲笑我,虽是一个爱读书之人,但读来读去,都是些小说之类。终当不成饭吃。没有一点用的。
为此,我感到些许不好意思。可依旧热衷于爱看所谓的小说。
这大约是生命最初的十几年,阅读对于我,实在匮乏得厉害的缘故吧。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缺什么补什么”。
当我只认识了几百个字时,开始对画多字少的图册充满了兴趣。经常独自坐在家门口,便能打发一个下午。等到四年级左右,妈妈带我去书店买新华字典,我却被一套厚厚的《365夜故事》所吸引。我小声地问妈妈,我能不能买那套书?问过价格,一套两册,要三十多元。那时候的三十多元,应该是爸爸一个星期的工资了吧。也是那天的运气好,妈妈心情不错,竟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地爽快。妈妈反复嘱咐我保证不能告诉爸爸,自己得躲着爸爸偷偷看。我满口全答应。我现在还能记得,当时我把这套书抱在怀里,厚厚地塞满我的怀抱,硬硬地咯着我的皮肤,我是满心地欢喜和开心。这也成了我小学六年里,最深刻的快乐。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是每到开学之际能去表姐家。表姐那时已上初中,她们不仅发有语文课本,也有配套的课外阅读本。我往往是先迫不及待地看语文课本,再去看课外阅读本。也是那时候,我读了鲁迅的《祥林嫂》、《血馒头》等。那些文字,在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岁月了刻下了惆怅到此一游的留念。
也许是过于地“两耳不闻窗外事”。到了初中三年,我直到毕业那年,才知道学校其实有个藏书不多的图书馆,凭学生证就可以借阅。于是,中考结束后,我借回了删减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一日的晚上,我独自在读着《红楼梦》,却被爸爸撞见。爸爸面无表情地训斥道:小小年纪读什么《红楼梦》。于是,乖乖女的我又让有限的阅读变得束手束脚。
在这十几年前,我的阅读浅薄得犹如蝴蝶的翅膀,被轻风一吹,便可以从岁月中飞走。
真正打开我阅读之门的却是在高中时候了。我从乡镇的初中考到县城的重点高中,开始寄宿生活。重点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终日被乌云覆盖的压抑,每天的心里都有一股无法排解的紧张、焦虑,像只蟒蛇无声无息地盘踞在角落里,始终让人无法真正地轻松快乐。
在这压抑到让人窒息的生活里,我遇到了全译本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就像一道短暂的闪电,小心谨慎地将我内心的乌云划开一条细缝,赶走了盘踞的那条蛇,让我的内心获得了短暂的安详、舒适。于是,我把这如今回忆起来仍能抚平我内心浮躁的时刻,铸成我阅读历程上的里程碑。
但高中的时间是被过分压榨的菜籽,让人无法奢侈更多的阅读时间。不过我却是懂得了,真正的阅读是会让人身心都感到愉悦、幸福的一件事。高中毕业,考上大学,选择了中文专业。这百无一用的专业,让我真正的收获却是大量的阅读。我每周都会从图书馆抱回几本书,就像一个久旱开裂的大地毫无节制地吞咽着久盼而至的雨水。可惜的是,那时候的自己,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阅读观,往往是囫囵吞枣般看个热闹。这样的阅读习惯,一直延续到前两年。
前几年,受网络小说的影响,我把所有的阅读精力都放在了网络小说上,穿越文、修仙文、重生文、架空文等等,看完一本接着一本。这些小说让我成了一个头脑迟钝的瘾君子,迷茫的灵魂遗失在阅读的门槛外。
庆幸的是,我终于猛然醒悟,既然是爱好阅读,还是应该读经典之作。让自己的灵魂在优秀的经典之作中充实、愉悦。虽然我的阅读至今还是体现不出经世之实用,但我取悦了我短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