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叫《等着你》的寻亲栏目,虽然对他们煽情+煽情的套路有点不适,但不妨碍我常常对着屏幕哭成傻X。
当事人压抑着也宣泄着情绪地走向一扇门,门后是一个巨大的祈望或者绝望。
为何不能好好地直接说明结果,要用一个未知来煎熬希望。
也许这也是化解悲剧的一种方式?把伤口一点点摊开仔细展示来获取关注和出口。
昨天看到一个案例感触颇深,一个出生寒门的男生,升学的机会是以牺牲姐姐的为前提;背负压力复读一年,终于获得不错的分数,按照妈妈的意愿选择了医科学校念了五年;刚刚毕业,在妈妈的建议下,去了县城的医院做了医生;想要考研,在爸爸妈妈的强烈建议下,无果。不知道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只知道他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六年杳无音讯。
编导各种说服也未能让他回来面对妈妈的眼泪。现场的嘉宾在谴责他的反人伦。我在那一刻有点心疼。
想起数年之前看过的一篇小说,名叫《窗外》,不是琼瑶的。作者我已忘记了,很多情节都已模糊不清,我只记得大概,离家出走的少年邂逅寺院长大的明丽少女,少年被其单纯明亮的气质所吸引,而少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于是两人结伴出走。途中,少年对少女暗生情愫,但少女却爱上出生贫寒的上进青年,少年忍着眼泪负气走开,回归自己的生活轨道。而少女如愿嫁给有为青年,迎接她的却是刻薄的婆婆,懦弱的丈夫。少女在生活底层挣扎,承担繁重的劳动,后又经历丧夫丧子的伤痛,一夕苍老,万念俱灰,回到起点,皈依佛门。已经不再年少的少年闻讯而来,面对已经憔悴枯槁的中年妇人,冲动的喊出,跟我走吧,让我们重新来过。妇人淡淡地拒绝了。回去的路上,已非少年的少年,想起过往种种,泪如雨下。
开始,只是想为你开扇窗,后来,你却已是窗外。
故事里的少年出生豪门,倘若少女按照固有的套路爱上少年,也许会是个不错的童话,可惜偏偏没有。
案例的男生,倘若按照妈妈的安排,在医院好好工作,娶妻生子,小富即安,未尝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也偏偏没有。
我知道揣测是不好的习惯,但还是揣测了一下。出生寒门,只能以近乎野蛮的方式生长——父母的血汗,手足的牺牲成全,是付出,亦是枷锁,我斟酌了半天,打出枷锁这两个字的时候,还是有些忐忑。眼前的世界太黑暗,于是父母用尽气力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希望孩子可以好好的在窗前享受阳光雨露,希望孩子继续努力把窗户开得更大一些,更大一些,让更多阳光照进来。却不知窗边的孩子心里一直在默念,跳出去,跳出去。
以血肉之躯予你养分,以泪光之目送你远行,希冀你安全稳定,不要四处搏杀,过温暖的日子。有什么错呢。所以有些选择变成辜负,有些执意为之变成负重前行。
这世界从来都不一样,你拼尽努力得来的,原本不过是别人弃之如敝履的,而这世界从来也都一样,你有你的窗口,他有他的门户,各自煎熬,自生欢喜。
我还是忍不住想,那个隐匿于人海的男生为何如此决绝,到底是不能面对母亲的眼泪,还是自己? 资源有限的时候,成长变成掠夺的过程,终于长成,不知该以什么立场来谈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