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安,矢志改变命运,终获一番事业,秀莲却身患绝症。
少平拥有现代文明知识与精神,却终究只是个煤炭工人。
少平少安,一个立足乡土,在屈从现实之下奋起;一个渴望城市,甘做一个出走者,在冲击现实中挣扎。
终归,他们获得了什么,我又读懂了什么?
作为大哥,少安担下了这个家,却一辈子被束缚在了双水村,似乎此后一生都只是在过日子。奋斗了大半辈子,历经坎坷,却终究还是农民,最后不过稍微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其实,对比少安少平,他们少年时代本都有极强的发展潜力,都渴望新生活,只是为何最终少安甘于放下年少的梦,难道他都忘了吗。我相信,无论如何,他不是觉新,他没有那么懦弱——他只是不再提起。于我看来,这种成人世界的所谓成熟是很难评述的,抱以理解却绝不愿如此。难道过了狂妄自大的年龄就不能心高气傲,就不能奢谈梦想吗?非得“恭敬”地面对后半生,变得“谦逊”,以至于莫名其妙地淡漠了梦想吗?身边的大人总是这样,为了生活而生活,柴米油盐似乎就成了目的,生命的延续似乎只会在下一代。我理解,当一个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时,他便成长了一大步,但是,即便如此,他就甘心如此轻易地承认自己的平凡吗?难道我们不是自己的中心吗?世界失去了我们也会黯然失色,甚至崩溃,毕竟世界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反想我自己,尽管如今我败得有些许惨淡,但我依旧要走自己的路,无所谓你我。恰如这个暑假,我坚定不打暑期工,“宅在家里”,正因我想改变,不想再如此平凡。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却终究不知忙了些什么,最终不过是忙忙碌碌的庸人罢了。
少平,本可能如同少安一样,只是成年后,他与少安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他有的是理想、激情,只是他更适合生活在小说里,而不是这平凡的世界。他很倔强,而我恰恰喜欢这般的他。常常,长者口中孩子的倔强总是种贬义,而我又总是在心中抗争着。为此,作为回应,我曾经总是认为很多大人不过是“生活所禁锢的奴隶”。现在想来,有很多不是之处,实属不敬,也未免过于严厉苛刻。或许,如今的我尚未长大,方敢此般口出狂言。或许,十年后,我也会沦为如此。但这又如何肯定决然,不放十年后再看看“此邦人物”。
当然,少平身上还有种强烈的自尊。出场时,他穿着“老土粗布”,偷偷摸摸啃着两个黑面馍;结尾时,他独自一人又悄然坐上火车回了矿场,他还会狠狠地吐口唾沫吗?他自卑地出场了,又自尊地收场了。只是这终究是怎样的自卑与自尊呢?我想,或许,过度的自尊自强便是变相的自卑吧,这种矛盾在孙少平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到目前为止,我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从小捡着破烂,滚着垃圾堆长大,所幸进入了一所不错的高中,只是生活了三年才陡然发现自己的这种矛盾是如此深刻。我原谅了少平的这种复杂,这也意味着我原谅了自己,毕竟高考之时我便顿悟了自身的小农阶级性(不做解释)。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无法克服,只是克制。不过,有时,我也想,有一种消极情绪控制了这种矛盾,只要乐观起来或许便可无所畏惧吧?!(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或许我太过严苛了吧。)
归而言之,《平方的世界》究竟体现了什么?平凡?伟大?自强?苦难?私以为,是温暖。这是种温暖的现实主义。然而,它终归只是种主义,并不现实。它创造了太多苦难来体现温暖,可生活并不全然只是苦难,何必在苦难中执着。倘若过于执着,这更多的会是一种执拗和愚钝。我们追求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并非苦难,苦难只不过是迈向生活的坎罢了我们向往明天,却也不必刻意执念于明天的阴晴分钟,不然只会南辕北辙。
无谓风雨,经年后定是一番彩虹。
2015.08.19.12:17于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