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看了《悉达多》一书,该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写的。书中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在其人生中的五次自我觉醒:
#第一次觉醒:如意的生活不能满足求知欲
悉达多出生于尊贵的婆罗门家族,拥有父母的赞许,异性的爱慕,同辈的敬仰,但他还是感到不安,渴望求知的他决定离开家门,去“沙门”做苦行僧。
#第二次觉醒:虚空的无我只是在逃避自己
他和伙伴跟随一位沙门长老苦行了三年。为了摆脱自我,进入虚空无我的状态而断食,暴晒,受苦,但即便短暂进入到无我状态,终究还会回到自我,回到生命循环的痛苦之中。悉达多发现这种循环只是在麻醉自己,醒来的后,还和以前一样,并没有成为智者,进入更高的境界。于是,他决心离开。
#第三次觉醒:离开沙门,寻找佛陀
悉达多和朋友乔文达,共同听了佛陀的讲道。之后,朋友乔文达当即决定成为僧团的一员。而悉达多发现了佛陀的道上的一条裂纹——智慧无可言说,唯有亲身实证。悉达多被孤独吞没,但却更坚定他要走的方向 —— 认识自我,学习自我,体验生活,于是他往城中走去。
#第四次觉醒:舍弃财富美女,向“河”求教
悉达多在进城的路上需要过一条河,摆渡人愿意免费渡身无分文的他过河,并告诉他:“将来再付我吧。这一点我是跟这条河学来的:样样东西都会回来。”
悉达多进了城,很快融入了世俗,开始享乐,贪婪,从那个“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的自己,变为“不再思考,不再等待,不再斋戒”。尽管一度沉迷,但这样的生活最终让悉达多感受到深刻的痛苦,并在二十年后选择了离开。他回到那条河,经历了大死般的沉睡,有所悟,又遇到那个摆渡人,他带着悉达向“河”学习,似乎又让悉达多找回了那个清明,单纯的自己。
#第五次觉醒:忍痛放手儿子,明白真正的智慧
十多年后,悉达多入世时与妓女的儿子突然出现,打破了他的清明,单纯 —— 儿子因无法忍受摆渡人清苦单调的生活不辞而别,思念的痛令悉达多难以忍受。在他去往入世的城镇找寻儿子时,他在自己曾居住享乐的园子门口站定,想起了很多过往。最终放弃了寻找,回到河边,全神贯注倾听着,河水中不同的声音,欢乐声、哭泣声,老人的声音、幼童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互相融入彼此,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连锁在一起。所有的声音、目标、怀念、悲哀、欢乐、善良和邪恶,这一切的一切交汇在一起,组成了生活之流。就这样,悉达多在河边呆了很久很久,悉达多想到了自己是如何离开父亲,而自己的儿子不过是重复了自己的行为...
最终,悉达多终于找到了解脱,破解了当下的秘密,达到了圆满的境界。
从悉达多的觉醒,我体会到:
1. 亲身经历的重要性,不能以“为了你好”这个理由,剥夺孩子体悟的权利。
2. 凡事的发生必有利于我,即便是沉迷虚无,当自省悟道的那一刻,也是自身的磨练与经历。无需懊悔,因为我们从来不是活在过去,或是将来。我们从来都是活在每一个当下。
3.知识或可言传,但智慧只能亲自体悟,这可能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吧。
曾有读者评论该书——悉达多的文字很容易读,而真正读懂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读读这本关于人生和自我的书。相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读后会有自己专属的体悟与收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