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两周岁半的女儿脾气暴躁,动不动哭闹,而这个时候大人的劝慰和安抚也不能丝毫缓和她的情绪,反而越哭越大声,甚至拉扯我的衣服和头发。当时我就特别的无助、愤怒和焦虑,甚至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和这个小不点儿说明白,让她能接受我的建议并且停止哭闹。那种深深的挫败感带给我的焦虑远大于孩子本身带给我的。后来,我才明白,有时孩子哭闹不止是因为我们大人不理解她,听不懂她所表达的意思。当她发现我们未听明白,而她又没有能力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只能通过哭闹来抗争。
过去,我总以为自家孩子难养,事实上是我这个母亲不够了解她。我总以为,我念过大学,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考了教师资格证,进了体制,带过这么多中学生,不能说自己多优秀,至少在教育孩子方面能有些优势。其实不然,在父母这个岗位上,我未由任何学习就上岗了,不算称职。好在我是一个发现错误,立刻就能行动,并且努力修正的人。
这一次的育儿挫败感,又让我找回了学生时代的奋力拼搏的感觉,只是与当初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我是一个二线沿海城市的农村女孩,家里条件一般,自身长相一般,身高又不高,不读书真心无出路。尽管,我的念书天资并不好,那会我却格外用功。因为势利亲戚的一句:“只考了个三流高中也并不怎么样么”。所以,我到了高中更拼命了,连周末春节都在啃书,只可惜,天资实在愚钝再努力也只考上了个二本师范院校。毕业后,又有人说:”现在又不是谁都能当老师的,得通过编制考试,这现在跟考公务员一样难,人家名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肯定没戏”。倔强的我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没命得复习做题,练习讲课,所以我这个身高150才出头的矮子终于进了体制教中学生去了。当然了教师这份工作,在浙江也不算什么好工作,我很多同学都搞外贸、做生意,资产都上千万了。不过对于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又没身高没颜值的,能凭自己努力吃上饭也算可以了。
这段求学经历,似乎有点偏题,但是我写出来只想说明,我是一个倔强的女子(有点不要脸,其实是固执),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哪件事儿没做好的时候,一定会努力去做,包括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不自信,特别是考试受挫时,我总会拼命找课外书看,进行自我疗愈,所以这次我还是先决定自己先看书,再来想对策。
读书,果然又没有负我,还是一如既往,稳当当地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同时也让我逐渐看清楚一个不能用成人思维来衡量的小小世界。
01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沟通顺畅,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大问题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部亲子沟通的宝典。它指导我们在烦心、劳累、焦躁和沮丧的时候,怎样做到尊重、接纳和理解孩子,并且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3、代替惩罚的方法;4、鼓励孩子自立;5、恰当地赞赏孩子;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除此之外,作者提供了三十个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通过翔实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供给读者大量的模拟情景练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
对于本书,我自己最为受益的就是认识到:要注意倾听孩子并且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滔滔不绝者多,擅于倾听者少。在很多场合,我们看到的都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劝慰或者训斥,而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甚至还会招来更猛烈的反抗。
让孩子能听进去,首先要父母去“听”孩子怎么说。本书作者指出:
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有时候,只是倾听他们就会有效果;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和孩子坐下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大人能真正地做到平等对待孩子,有多少人能耐心倾听孩子“”前言不搭后语式“”的倾诉,又又多少人能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一多说,就嫌烦,一哭闹,就狂躁。这就是后来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野越来越不了解他们的原因。
所以,亲密育儿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您也未曾做到,那么我们一起共勉,努力践行!
02
在育儿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有时候倒没有那么脆弱,反而是父母有一颗玻璃心,认为之前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觉得亏欠了孩子,因此对待孩子小心翼翼,甚至加倍补偿,其实不必如此。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我》这本书,我厘清了烦乱的思路,释放了焦躁的情绪,放下了自己对育儿路上的某些执念,也终于明白:生儿育女,不是让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要学着成熟,成为能坚定原则,把握分寸感的主动型父母。
之前,我也会为自己在女儿生命的头两年没有好好养育而自责不已,可是后来也想通了自责并没用,最难回去的就是过去,与其期期艾艾,不如现在开始好好陪伴孩子。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只是父母,不是圣人。我们不欠孩子什么,所以也不必内疚。教育好比栽树,最佳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要更加努力地把握现在的时光。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内心强大,能够给子女提供安全感的父母,而不是患得患失,止步不前的父母。
03
怎样的孩子,长大了不太会变坏?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我特别有感受的。
我在一所城区中学上班,这个学区的孩子家里都挺有钱的,可是孩子之间的区别挺大的。因为初中,正是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孩子容易“变坏”的时期。这学期,我的班级里,一个姑娘转学了,而且去了邻省江苏,上的是全寄宿学校,一月只能外出两次。转学的原因居然是,妈妈再也管不住她了,所以只能把她“外包”给寄宿学校。我知道后,挺难过的。这姑娘,去年入学开始就上课睡觉,天天迟到,涂口红,画睫毛,热衷网聊,到后来就是干脆早上出门时离家出走。我家访过几次发现,孩子的父母离异,抚养权在母亲手上,不过打从她小的时候就没怎么带过她。家里大人不看书也没有任何藏书,甚至班级里其他孩子订一年价值30元12期杂志的时候,她母亲也以“”她肯定不看,订了也是浪费“”为名,就做主不给她征订。当然,这孩子也是一碰书就困,不管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所以总是喜欢满大街逛,经常出演离家出走的闹剧。
前几天,她妈妈教师节的时候来我们学校补办转学手续,我问了孩子的情况,她妈妈告诉我:“老师,现在挺好的,她住宿了,走不出校门,不会离家出走了”。可是,我内心更忐忑了,这个姑娘反而开始危险了。外包教育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啊,不管年龄多大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细心陪伴。
被陪伴过的孩子,才懂得爱,懂得爱的孩子才不会变坏。陪伴有很多方式,亲子阅读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不仅能与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交流情感,而且能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收益无穷的。
我强烈推荐为人父母者去看看,台湾教师宋怡慧写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在书中她如是说“可以给孩子一台iPad,也可以给孩子一本好书”;“教育做不到的,交给阅读”;“用一本书柔软孩子的内心,用一本书燃起孩子的行动力”。对宋老师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我深以为然。
成为“”妈妈"将近三年了,也就是阅读这块我自认为做得比较不错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年在我受到委屈的时候,在我受挫的时候,在我闷闷不乐的时候,甚至看着喜欢的男生牵手其他女生的时候,是书本一遍遍的安慰了我,鼓励了我,甚至说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有了孩子后,静谧的夜晚,我总是和她一起在翻阅一本本童书。我想,这也是这几年来我给她最好的陪伴,最好的礼物了。
亲子阅读中,最干扰人心的恐怕就是手机了。这点我也要检讨,不过最近已经改了(很简单,不带进房间,不过挺不习惯的)。
玩手机这件事上,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平等的,尤其是父母不能仪仗着自己家长的权威而享受“特权”。现在有太多的家庭,一家几口在同一个客厅歪七扭八地躺在沙发上用手机聊天、看新闻、刷剧、打游戏。这已经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家的生活常态,明明是近在身旁,却仿佛咫尺天涯。
因此,想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书,父母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者干脆不玩手机。亲子沟通之间,存在着一个手机的距离。
另外《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一书中,宋老师分享了阅读能够培养的27种能力:关于付出、关于面对失败、关于做自己、关于爱情……
这27种能力的培养,宋怡慧老师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清单,很适合父母读一读。
04
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不是教育专家,甚至在自家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也走过一些弯路,所以我的一些育儿思考也不一定正确。近几月来,我一直在一本本拜读育儿书籍,当然我不会照书养,只是我会学习一些好的教育理念,根据孩子和自己的情况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份“亲密母女修炼笔记”。这份笔记的核心就是:学会怎样与孩子正确沟通,学会成为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主动型父母,重视亲子阅读,并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