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想到的那些
早些年就看过叶开老师的书,开了脑洞,我对语文教材有了新的认识。10月19日,陈德兵名师工作室邀请叶开老师开展“叶开的魔法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这次,真实的课堂互动让我对写作和阅读有更多的新知:
1 诗歌创作
诗歌写作原来要有隐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词语,却能让它们发生“关系”;词语之间有远近之分,远词组合起来反而能产生“化学效应”……
谁能想到一首好诗里,云就不能像棉花糖!云却可以与频闪灯、丑陋、恶魔、空调等等有关系。
貌似胡说八道却又是一本正经!
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写作呀?真是直指儿童天真的想象世界。
我想起了之前带过一班学生读《晴天有时猪》系列童书,妙趣横生的幻想日记,什么油炸铅笔,什么妈妈变成了猪,我跟孩子们真是陶醉在其中,然后还“恶搞”般写以“猪”为主题的故事,《歪歪猪》《一只猪的烦恼》《一塌糊涂的猪》等等都是学生们的创作。很多创意在其中。这样的写作课,孩子们当然喜欢呀!可是不常有。
“让孩子写喜欢的东西,就有用吗?这能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吗?胡思乱想,胡编乱造,一点儿都不正经,作文水平怎么提高?没有好词佳句的记诵,没有篇章结构的讲解,作文能规范吗……”我的脑海里浮现了这些并不陌生的质疑,它们来自家长、同事,也来自我自己。
在这次讲座前,我只是把幻想创作作为锦上添花的小玩意,日常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是这样的:
写日记要更多地写事情,自己的想法只能少部分;
写景要好词佳句加抒情;
写人写事要真实加道理……
总之,规矩地训练遣词用句,却无处安放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总想让阅读与写作教学更有实效,让成长更能可见与可测量,却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吧。
2 阅读教学
叶开老师带着孩子们“侃”《西游记》里里外外的那些事儿,惊觉我读过那些文学作品,也都是停留在读上,到底与它里里外外都没有什么关系。
叶开老师在笑谈中引领五六年级孩子们提出数十个疑问,也鼓励孩子去探究,比如“为什么《西游记》中东海龙宫的虾兵蟹将都是淡水鱼?”
考究文学作品,不只是专家能做的事,更是任何一位读者要做的事。
阅读教学,是点一把探究的火啊!
鼓动学生好好读“生命中的那一本书”,经由它拓展阅读与它相关的那些书,再通过写作融合信息,有取有舍,淬炼精华。叶老师称这为写作的虹吸知识。
有名师说:语文老师不是教语文,而是本身就是语文。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自诩热爱语文,自诩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可事实上,我又对哪一本书,哪一位作家有所研究呢?自己还没成为火光,谈何照亮学生的文学阅读之路?
读书想到那些
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听课活动后的一星期里,把叶老师的《写作课》翻了又翻,处处疑惑,处处新思:
1写作是什么
叶开老师说写作通常基于三种经验:经验写作、虚构写作和说理写作,还可以更简单地分为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
“严肃写作的第一个原则是违反常理;通俗文学的第一个原则是遵循常理。”
我不知道其他老师对这些观点有什么感觉,我是醍醐灌顶呀,许是我缺乏专业中文系学习的经历吧,从前我只知道记叙文、说明文什么的,不知道从这些角度去认识文学作品。
“写作是人类经验的创造性表达,意味着要用‘陌生化’词语来表达。”
写作文是用熟悉的词语来写熟悉的事与物,创造性写作是让距离遥远的词语来形成新的表达。
当每个学生都会把白云比作棉花糖,把月亮比作小船,把太阳比作火球,这样的表达还有意思吗?
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看似粗糙,加以引导,却是能创作成思维缜密的文学作品的。比如很多科普童话,有虚构,也有知识。比如科幻小说,想象力极其庞大,推演细致。
对虚构写作有了认识,就对语文课堂中的写作有了新的想法。
2 老师用什么教写作
《写作课》中有一节是“花开”为题的作文,叶老师赞扬进行细节呈现的同学,建议少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想。是啊,很多学生被训练得写景就有情,状物也言志。
因为我们作文教学的范本就是课文,课文大多就是“文以载道”的文章,菊花是隐士的代言,梅花是骨气的象征,望月亮、见秋风就要思乡,都已程式化。古文虽美之,写作技巧却也固步自封了。叶老师说现代写作更需要“学习精确叙事和陈述事实”。
写“花开”就写花开的那些事儿,没那么多风花雪月。
老师用什么教写作?
学习道人生感悟式的文章,孩子们个个是说道理的高手;
学习抒情性的文章,孩子们总也学会来个总结“这儿真美呀”“今天真开心呀”“花儿真漂亮呀”;
学习托物言志的文章,小小年纪便会“欣赏”顽强的小草、纯朴的丑石……
以什么做范本教学写作,孩子就往那个上面套。
老师用什么教写作?我们给孩子呈现了怎样的阅读状态和创作状态?
翻开叶开老师在书后有推荐书单,读过的寥寥无几。我们读教学理念、教学技法的书,却不读文学本身。一年当中,囫囵吞枣地读些通俗文学,严肃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读过。
创作呢?近年来只有经验写作、说理写作,虚构写作几乎为零。叶开老师说哪有不爱文学而能教会孩子写作的呢?真是涔涔汗。
不懂欣赏文学,不热心创作,能教孩子什么是写作?
3 课外阅读成就课堂教学
叶开老师在书中最后一章谈及莫言先生说的“文学正因为其无用,才是最大的用处”,也引用老子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解释,杯子如果是完整的,中间没有那个空,就装不了水,就是无用的。正因为有其“空”,所以才能用。
一个杯子,中不空,则是残次品,则是圆柱体,而失之为杯的功能作用。
当我们一再规范孩子的写作时,杯有了,水可能就没了。
童话故事、幻想故事就是虚构文学,孩子该不该读呢?课文要不要仿写呢?我想就是杯身与中空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课文是个例子——教学写作技巧的例子,但它不是范本,有之以为利;课外阅读的文学是中空的无,无利,无用,也是“无之以为用”啊,因为海阔天空的课外阅读成就课堂教学之效果。
课堂内外只有语文教材的语文学习方式,中不空,“有亦无用”。
文学阅读无用,成就语文素养之为素养;虚构写作无用,乃化奇思妙想之虚无缥缈于真实可见。
正因为无用,却有大用处。
由“叶开的魔法语文”想到了以上这些,对文学阅读和虚构写作有了全然不同的认识。
只是,写完自己看看,完全说理写作,道理很会说,文学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