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被身后的声音所惊吓,贺拔提自发的拔出袖中的匕首握在手中。
回头看时,四人方才放了心,那人原来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皇宫内务总管张光洛。说起张光洛,别的人可以不信,而此人在李直,孙恒等人心中绝对的可靠。因为,张光洛本是皇宫里一个无名的小太监,后来经由李直举荐,宇文泰方才让他做了总管。后来,宇文觉登基,见张光洛处事有井有条,便让他继续干下去。所以,李直对他有举荐之恩,故而不加防范。
李直言道:张总管,此事,你万万要替我等保密啊。
张光洛回答说:李大人对老奴有提拔之恩,老奴焉能出卖大人。说实话,老奴见皇上受权臣摆弄,心中也是愤慨万千,四位大人若有用的着老奴的地方,尽管吩咐,万死不辞。
四人见他这样说了,便视为心腹,将计划全盘托出。商议已罢,便各自回府去了。
第二天,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少年来到同州大将军府。同州大将军乃是当朝天子的弟弟,宇文泰四子宇文邕。自宇文觉登基后,他就被任命为大将军,出镇同州。
宇文邕很高兴的把那位少年迎进府中,进的内室后,宇文邕对少年说道:煜铭,你怎么来了,贺伯父身体可好?
原来那少年是宫伯贺拔提的儿子贺煜铭,由于他和宇文邕年纪相仿,故而两人在京城时就已打成一团。自宇文邕出任大将军后,两人见面便少了,如今再次相逢,少不了寒暄几句。
贺煜铭从袖中拿出一封书信,交给宇文邕说道:阿罗,这是父亲让我交给你的,你先看看吧。
宇文邕小字祢罗突,贺煜铭嫌弃这名字太长太繁琐,便直接喊他阿罗了。
宇文邕打开书信,发现是三哥宇文觉的笔迹。书上写道:四弟,朕自登基以来,大权便一直由宇文护独揽,朕每日在宫中度日如年,无时无刻不思铲除佞臣。如今,朕幸有李直,孙恒,贺拔提,乙弗凤等忠臣相助,欲借母后寿诞之日铲除宇文护。只是,朕担心宇文护势大权大,万一事情不成,朕势必为宇文护所不容。若事情败露,朕希望,你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再除逆贼。朕这封书信他日可作为你登基的凭证。
宇文邕看罢书信对煜铭说道:不行,宇文护怎么可能轻易上当,我要进宫劝说皇兄,切不可如此草率行事。
“阿罗!来不及了,昨晚父亲就已打理好府中一切,并且让我在交给你书信后。就立刻离开京城,待时机成熟时,再来辅佐你夺政。可见他们已经部署好了一切,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只是祈祷他们能够成功而已。”贺煜铭劝阻着。
“不行,煜铭,我不能让三哥成为牺牲品。”宇文邕哭泣着。
“阿罗,你听好了,父亲告诉我说,这封信至关重要,将来它会是你登基的凭证,宇文护虽然跋扈,但朝中许多大臣还是忠于先皇的。那时,你还要凭借这封信召集群臣。而且父亲他们未必就是牺牲品,他们早就秉着视死如归的态度。为了北周的百姓,他们舍身忘死。阿罗,记住,你一定要韬光隐晦,在宇文护的监视下避其锋芒。”贺煜铭拍了拍宇文邕的肩膀。
宇文邕看了看贺煜铭脸上鼓舞的神情,原本激动的情绪也算稳定了下来。
“煜铭,你说得对。只不过,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现在我们只需等候消息,看看京城动静如何。”
宇文邕照贺煜铭所说在第二天就去拜见了太后,提前给太后贺寿,并在第三天以身体抱恙为由,而没有参加寿诞。借此来打消宇文护的怀疑。
三天后,京城来人传来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