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洞主
我一直以为,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冲动消费,或是不小心入了商家的价格圈套;也一直认为,在手机上花过多时间,进行了一些无意义的消遣,仅仅是因为生活不够充实,不够有趣。
然而事实上,我们正被深深卷入这个资本时代,貌似主动实则被动地消费着金钱与时间。仿佛被诱奸一般,自以为是自愿的。
关于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对这种消费行为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消费对象的暗示意义链,诱导我们的行为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承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奴性”观点,认为支配人类行为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规律,交换价值规律同样钳制着人们的行动。注意,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比如,那些光芒四射的橱窗真的有必要做得那么华美吗?我们知道,没有人会买一个橱窗,不管它多漂亮,因为它没有使用价值。但是,可能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无用的华丽刺激着人们的深层欲望,就算我们无所需求,也很可能驻足欣赏,甚至买下橱窗里的一个同样毫无用处的装饰品。无用的东西往往被赋予了某种交换价值,我们会觉得它值得交换。
表象的亮丽虽然不决定某个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但它会在无形中告诉你,它在你身边,象征着你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它能让你获得别人的歆羡与仰慕……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含义的传达,不是一句它具有交换价值就能说清楚的,它里面包含某种暗示和象征。可能我们从没想过什么审美什么情趣,但这种暗示确实已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建立了因果关系,那就是:某物象征着审美情趣,它能为你增值,所以你需要它。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暗示和象征不是孤立存在的,假如我们在暗示的诱导下买了一个装潢精美的别墅,那么高档轿车就会在无形之间成为下一个“需求”,尽管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开车,也对开车没兴趣——我们很可能买下来后仅仅是为了摆在那,因为旁人难以理解一个拥有别墅的人没有高档轿车。那么有了高档轿车的人还应该有什么呢……
这样你也就明白,用过 iPhone 6 的人再换 iPhone 7,未必单纯是一种自我证明或者炫耀,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iPhone 系列的手机被赋予了太多高价值意义:iPhone 6 象征着经济水平,象征着品位,象征着时尚……而 iPhone 7 呢,它的象征意义承接前者,与前者共同构成了一个“阶层空间”。要知道,人们一旦进入一个满意的“阶层”,就不愿被抛弃。
显然,这些意义通过暗示的形式,贯穿起一些列的 iPhone 产品,形成了鲍德里亚笔下的暗示意义链。
在这个锁链之中,越来越多的物品会成为我们的消费对象,它们利用我们的未曾察觉的欲望,驯化我们的消费行为,让我们认为这是属于这一“阶层”里的必然举措。
广告宣传的深化,形成无动机中的强制驱动
有人怀疑,人们除了会被消费对象诱导,真的还会被控制,甚至奴役吗?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消费对象给人们施加了不同层级的信息,在更高的层级,我们就很容易被操控和摆布。
在较低的层次,商品往往通过明显的广告宣传,借助重复的方式,不断给商品赋予暗示和意义,同时对大众进行灌输。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耐克、鸿星尔克等宣传广告,虽然我们并不一定相信其中的宣传语,但在潜移默化中,这些商品还是被广告赋予了某种象征符号或意义,让人在意识浅层接受它,甚至对它产生好感。由此,交易的概率就会增加——这是诱导的结果。
诚然,广告作为一个手段,它塑造了商品的暗示意义链,但如果某些物品的象征意义,已经在相当一部分人里形成了未曾察觉的共识,这时候的广告宣传,就会起到一种深化作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它是一种难以察觉的控制。比如杜蕾斯广告对其产品的塑造……
据调查,杜蕾斯几乎成了每一个具有经济能力男人的必然之选——尽管消费者未必能说出其中的动机和原因。
在鲍德里亚笔下,这被称为“无动机中的强制驱动”。
一种诱奸式的消费魔咒,几乎所有人都深陷其中
如果说上述低层次的商品能够产生或多或少的诱导,那么在更高层次,物品对人的奴役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当一个群体已经对某个消费对象达成了必须消费的共识,而这个消费对象让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消费,或者意识不到消费的代价,那么在这时候,操控与奴役就已经成为了事实。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大众媒介、性与休闲三个生活场景,将消费对象扩展为影视、游戏甚至人的身体,他认为,媚俗、色情、暴力等诸多元素,正在愈来愈多地丰富和延伸着各种消费对象的暗示意义链,当这种丰富和延伸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对人类产生麻痹效果,让人们意识不到消费行为的发生,从而被奴役。
说个眼前的例子,现今,微信几乎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在使用它。然而,你意识到使用微信也是一种消费行为了吗?
事实上,微信作为一种虚拟商品,我们使用它的时候需要支付大量的时间,你想想,花钱是一种消费,那花时间就不是吗?花钱具有即时的损失感,可是花大把时间去使用一个虚拟的东西,就是值得的吗?
如果我们认为值得,那是因为我们周围太多的人都在微信上面花了时间,如果我们几天不用微信,那么之后,可能连聊个天都会有很多话题无法参与,更不用提进一步的交往与合作了。
但是,如果跳出这个人际圈再来思考,难道几天不看新闻就会变得浅薄吗,难道少知道几个故事和段子就是无知吗?当然不,而且如果将这些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很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与成长。
无奈之处在于,微信这个虚拟物品构建的人际圈实在太大,几乎已经让所有人参与其中,如果我们不使用,不消费,就会被所有人组成的这个“阶层”抛弃。
目前,微的信用户已经达到 8.46 亿,几乎每一个用手机上网的人都在使用着它,自愿主动地消费着它,也不得不消费它。就好像陷入了一种诱奸式的魔咒,乐于其中,又无法自拔。
人无时无刻不在消费,但至于在什么东西上消费金钱和时间,属于自主选择的范围。然而,资本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在愈来愈多的商品上丧失了选择权,我们越发地将一些物品归于必须消费的范畴,比如微信、支付宝……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对某些物品的疯狂消费,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消费自主性。
当然,残酷的事实仍然是,大多数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失去——对某些商品“说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