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所知,习惯有好坏之分,那么好的(坏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回忆一下小时候的你,如果用左手拿笔写字,老师或家长是怎样让你纠正过来的呢?无外乎这两种方式:鼓励或惩罚。鼓励或惩罚的次数多了,你也就慢慢改过来了。除了写字;还有讲文明,懂礼貌;按时吃饭睡觉打游戏等等,你以为打游戏这种事从一开始就不需要按时吗?
在这里,引出两个相关的心理学概念:
强化: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惩罚: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有害或负面的影响,导致这个具体行为的频率将随之降低。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下面用一个概念图来表达:
由图可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很多成功学中所说的“坚持”:坚持跑步,坚持阅读;坚持不迟到早退,坚持不做不该做的事等。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大多数人没能做到?当然,以上种种我曾经也很难做到。言归正传,从不良习惯的角度看,当我们的行为发生偏颇时,我们有过及时的自我矫正吗?给予适度的惩罚,区别于所谓的自虐(也有很多人听说这是自我虐待后深信不疑,然后不知不觉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善待自己,本人高中时也深受其害,简直是思想毒瘤),我也相信在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有这种行为,可能我们没有特意去察觉,这种长期实践得到的经验教训保障着我们在社会中顺利生存。此外,意识也会欺骗你逃避惩罚(就玩了几把游戏,是朋友拉着我打的,我也实在没办法啊,下次一定不在该学习的时候打游戏)。既然习惯有好坏,意识怎么会没有呢?就像你时常意识不到自己犯的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所以意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且每个人的意识(自我认知的能力及程度)存在差异。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个信息:偶尔行为的发生(或改变)不能直接形成(或改变)意识。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抽烟或这你爸想抽烟,有人阻止了你或者你爸的这次行为,难道你或者你爸改变了想抽烟的意识变得不想抽烟了吗?此外往深层次想想,意识是高级神经活动,控制着低级行为活动。没人能做到从行为控制意识的,所以意识不是偶尔行为改变可以改变的。
此外,沸沸扬扬的杨永信“网瘾电击疗法”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电刺激厌恶治疗,是通过负性刺激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定的电刺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在不良行为与厌恶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最终使患者放弃原有的行为。这个事件一度引发了很大争议,效果很好,但是侵犯了个人的人生权利及造成了其精神伤害。
因此,要养成好的习惯或改变不良习惯,我们需要适当的惩罚,合理的惩罚方法以及度的把握。例如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孩子的接受方式和承受能力,不能什么事都用暴力解决,但是该打时不打以后就很难管教(古话说得好,不打不成器,祖宗几千年总结下来的一句话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原则问题区别对待;当我们鼓励孩子成长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奖励的方式及夸奖的程度,不能取得一点好成绩就奖励金钱或物质,也不应该表现一般却夸大事实,这都将在他们心中快速(相较于成年人)形成一个个(不完善的)意识。就像小时候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和事非黑即白,长大后慢慢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的灰色地带。
同样,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我们同时作为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时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几千年后的曾氏子孙曾文正公,更是继承了其衣钵。学会鼓励和惩罚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或者对待别人,都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