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之所以说舍基是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互联网世界悄然的变化,并能从中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及其价值,以更好的应用并生活。
舍基在十几年前写下这本书,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不同的叙述侧重,而整体划分章节,可以把全书的内容分为“对组织”、“对个人”以及“对模式”三个层面。对组织来说,互联网使得群体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得到了巨大改变;对个人来说,互联网使得公众表达的旧障碍被清楚;对模式来说,互联网使媒体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发生变革。
纵观全文,舍基都将故事讲述的底层核心集中于两个词:自由与成本。互联网使得个体更加自由,无论是从表达,还是从他们选择形成组织的权利,个体的自由造成了组织的自由。桎梏被减少,组织的建立与活动方式都减少了很多模式化的成分在,而当旧模式不再适用,大众也没有一套统一的准则,模式就也变得逐渐走向自由化。对于成本来说,互联网使个体向世界传播自我声音的成本大大降低,社交媒体平台的产生使大众表达所需的成本微乎其微。“成本”一直以来是限制世界交流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当成本不再成为限制因素,变革便也随之产生。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们所说的“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句话,此前我虽对此半信半疑,但自听说过一些似乎能认证这一理论的令我震惊的关系链之后,我也对这条理论的认可程度有百分之八十,毕竟我们现实中很难去寻找到它的一条反例。舍基详实地介绍了这条理论所运用的“六度分隔思想”,并以结构图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这个思想在空间上的架构,每一条联系都是其他联系产生的根基,他们拥有独立的资本,一个个小世界网络构成了我们的大世界。
除此之外,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当个体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这一节,当中以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为例讲述我们个体协同合作的模式。他提到“一篇维基百科文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因为它永远也没有完成的时候”。这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思维,确实,百科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而百科的延续就是个体协同生产的良好范例。在这样一个长期致力的行为中,百科作为一种协调性资源而得以长久维持,而个体协同生产的关键也恰恰在于上文提到的自由,用户被给予了足够的自由,他们才有权利与意愿去协同生产。
这本书帮我展开了思维,使我把一些潜意识里早已接受与认定的思想与事物提了出来,充实一番后又放回原位,事物的核心依然在,但是它的外壳已不再单薄。感谢与这本书的相遇相识,期待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