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过去,大多停留在幼时的回忆。那一桩桩小事构成了我的20多年。
从出生那刻开始,我的人生就注定是幸运与苦难交织。睁开眼,是一个黑屋子,我在襁褓里茫然不知所措,我知道这一定不是我最熟悉的家。我的家带着清新的土砖味道,那一刻我并未闻见。
过了一会,门开了,一个中年妇女进来了,抱起了我往厨房走进,冲水泡奶粉,我慢慢看到了阳光。很奇怪,尽管人们常说人的记忆在三岁以后,而我的脑海里却能记得这一段。内心还是有点害怕,而后的三年光阴,我慢慢习惯,慢慢知道,原来我的家真不在这里,总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回家”我知道大多是玩笑话,但我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姨妈家里,关上门然后想象着我自己的家,想象着我的母亲大概是什么模样,她是否知道我在这里被人“质问”。尤其是夜晚的时候,我和姨妈一同睡觉,让我更加依赖,更加想要回家。
说到这,我必须说一下我的姨妈,她是传统的中国妇女“女孩子不要天天跑外面,在家待着。”她对我比亲生女儿还要好,奶粉买最好的,给我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基于此,我在她家非常放纵,表姐、表哥的玩具我常常据为己有。我的表姐也成了姨妈的助手,背着我到处走。晚归家,少不了一顿好骂。表姐常常因为我被骂哭,我安然无恙地在一旁偷笑。
三年,我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很多人都熟悉我,也有了玩伴。有一天,姨妈说“我可以回家了”。家,我渐渐模糊的概念,我曾朝思暮想,如今却不想回。在上公交之前,我妈是拖着我上去的,我带着哭腔说,“不要回家,那不是我家,我家就是这里”。哭累了,就到了。我重新闯入了一个“新的地方”。嗯,有泥土的香味。这就是我婴儿时期期待的地方。
母亲大人和姨妈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千万不要24小时都在家,去爬树,野炊,总之出去就好了,晚上再回来,不回来都可以。怎么都好,自己看着办。”10岁之前我就是剃头假小子,能上树能做饭,偶尔看书,爱写日记。
母亲也从不吝啬买书这件事,没钱吃饭,借钱都要买给我。我的借口就是“这个小说对写作文好”。当然我也没让她失望过,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能收获赞誉。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母亲大人允许我爱好。
也许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幼时到现在依然喜欢的还是写作这件事。在异乡的不安,在家里不熟悉,野完了回来,还是没有真正的玩伴。直至现在,依然如此,同年龄的姑娘高中毕业,在很多方面没有办法交流了,她带着可以打酱油的儿子在别人家打麻将的时候,我也只能说“好久不见”再后来就无话可聊了。我天生不是很喜欢这一类娱乐活动,看到脑子嗡嗡响,没办法进展。所闻所见,都不是一个世界。尬聊我都懒得寒暄了。
除此之外,我的幼时回忆还是中药,据说是母亲怀我的时候太瘦,我生下来只有3斤,常年体弱多病,中药少不了维持。家里的“开水”都是中药,蒸鸡蛋也是中药,以致于我对黑色的液体有莫名的恐慌。
我的过去停留在幼时,不是很糟糕,也不是很美好,人生罢,谈不上,未而立,只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