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小团圆,冬至大如年

冬至时节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日(12月21日)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俗话说“冬至一阳生”,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以后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正所谓“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候,在外漂泊的人们到了这个时节就开始要回家过冬节了。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喜庆的日子,预示着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因此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一阳节”等。

有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庆祝新年的想法源于人类从赤道走出来的时候,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那里的太阳通过天空的路径与季节性的气候之间的区别变得非常不同。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特别是冬至临近,太阳的路径每天都在降低。刚开始人们会感觉害怕,因为担心太阳完全落在地平线以下,永远消失。随着季节的更替,反复地冬去春来,人们发现冬至这一天是太阳的最低点,之后几天,它明显开始再次上升,此后太阳将重新回到耀眼的春夏高峰,新的一年将开始。也许这就是新年、圣诞节、元旦等节日庆祝仪式的起源!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推行夏历后,冬至和新年便成了两个节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要吃馄饨、饺子等美食以示庆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时,曾经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们在大冬天衣不遮体,有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张仲景马上召集他的弟子们在南阳关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姜、胡椒、茴香、皂角等一些驱寒药材一起放进锅里熬。熬好后捞出来打碎,再用面包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张仲景管它叫“祛寒娇耳汤”。冬至那天,棚子周围挤满了人。

张仲景和他的弟子们,给每人一碗祛寒汤、两个娇耳。说来也怪,人们喝了祛寒汤,吃了娇耳后,觉得双耳发热全身暖哄哄的。不到半个月耳朵就全好了。后来,人们便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还认为冬至这天吃了饺子整个冬天都不会受冻。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今天,记得早点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团聚过节!

本文部分图文不属于我站案例,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的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