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总裁王坚毫不讳言地讲起自己最初在阿里云时所犯的各种错误。谈到这些错误时,他说:“学费是一定要交的,我很高兴,这些学费一开始就交了。如果是交在后面,那也许阿里云的发展就不一定能够承受得起。”
正是这种对错误的开放态度,支持着他从一个大学老师不断转型,最终把阿里云这件事做成了。
谁会为自己打保票说自己没犯过错误?没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是这样,那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认识“错误”?
雷·达利欧《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我们对待错误的开放态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盲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讲到了桥水公司对错误的态度,就是公司不会惩罚员工犯的错误,而是鼓励员工讨论所犯的错误。为此,公司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错误档案,把所有人所犯的错误记录下来,供公司其他员工来学习。在提到为什么要对错误保持这种开放的态度时,这本书的作者说:错误是一定会犯的。如果我们惩罚错误,其实就是鼓励大家把错误都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这对公司的损失会更大。
我对这种对待“错误” 的开放方式佩服不已,点赞叫绝,大智慧也。因为传统僵固性思维大多只盯着“错误”的消极价值,面对“错误”有的人咄咄逼人盯住葫芦挖籽儿非搞出个一二三不可,有的人情绪如火药筒直接爆炸,无论是对己,对人,对外对内,这样认知“错误”的行为模式杀伤力远非我们想像,直接导致犯错误的人出现各种生理症状:如颤抖,出汗,心跳加速,有的人到成年还恐惧自己犯错误,做噩梦,成年人如此,那还未成年的小孩呢,若遇到戾气十足,追求“完美”的家长,老师呢?当我看到有的小孩因为犯了“错误”那神情真是“世界末日,天塌下来了”,仿佛能看的到成年的他们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敢前行的姿势,童年的可怕记忆,即使成年也无法逆转。那些带着自我情绪去处理“错误”的人,从他们的声音分贝,从他们的神情动作好像非要人想到这个“错误”已经“死人了”一样,但他们浑然不觉,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到了人格谩骂。这种方式虽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惊人。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李玫瑾教授曾在《今日说法》强调过,有人在网上曝犯错被父母骂,被上司骂得想自杀,也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身边的人语言上的伤害,当这些孩子从小犯了错误就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但好多有这种僵固认知的父母,老师,上司会说他们是真心爱孩子的,真心关注下属成长的,可一定要面目狰狞的去对待吗?面目狰狞的背后是僵固性思维主导作怪——他们潜意识里已对“错误”贴上了不可改变 的标签。
生活中的我们能否克服对“错误”的偏见,突破僵固性思维模式,用更开放大气的态度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不再恐惧错误?电影《黑天鹅》里有一句台词:不完美也是完美的一部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识——每个人的成长需要“错误”,错误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时人生会因为错误而变得更丰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