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1

宙八、念覺心息(分二科) 洪一、觀察生心(分二科) 荒一、標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彼定已得初靜慮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心。】

  這以下是第八科「念覺心息」,分二科,第一科「觀察生心」分二,第一科「標」。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說這個修行人他能夠精進的用功,「得」就是成就了,成就了根本的第一靜慮、第二靜慮。這個色界四禪稱為「根本」是什麼意思?就是更殊勝的功德都從這裡發生出來,所以它是「根本」。雖然它是有漏的,一切無漏的三昧都從這裡出來的;你要得到這個有漏的四禪然後再修「四念處」,有漏的四禪就變成無漏的四禪了,這個定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這裡出來,你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得無上菩提,都是從這裡出來,所以稱之為「根本」。

  若是成就了根本的第一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彼定已得」,那麼這個人也決定已經成就了「初靜慮的近分未至依定」,「初靜慮的近分」就是未到地定,「初靜慮近分」,接近初靜慮的那一部分,就是「未至依定」,就是未到地定。以這個定做依止也可以修四念處的,所以叫「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心」,就是以此為「依」,就是依這未至定為依止,觀察自己這一念心是什麼什麼相貌,他就觀察出來了。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列出來,「所生起心」是什麼呢?

荒二、列

【謂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有掉動心,無掉動心,有寂靜心,無寂靜心,有等引心,無等引心,善修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

  「謂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就是心現起了他就知道,知道了就會覺了,覺了就是改變了錯誤,這麼意思。「如實知、如實覺了」什麼呢?或者這時候有貪心,或這時候沒有貪心,或者有瞋心,或者離瞋心,或者有癡心,或者離癡心;不於色受想行識執著有我,那就「離痴心」,於色受想行識執著有我我所,就是愚痴了。「略心、散心」,這個「略心」是什麼呢?就是睡眠了,昏沈睡眠了叫「略心」。「散心」就是這時候沒有昏沈睡眠,就是在虛妄分別時候是叫「散心」。「下心,舉心」,這心裡面浮動,你要制止它叫「下心」。心裡面昏沈了要舉,要發動它。或者有掉動心、或者無掉動心,或者有寂靜心、或者無寂靜心,或者有等引心、或者無等引心,善修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這一共是二十個心,你數一數看是多少。底下「作念能學」。

洪二、作念能學

【於如是心皆如實知如實覺了,是故念言:於覺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這地方就這麼講。

《披尋記》九二六頁:

《或有貪心等者:此中從有貪心,乃至不善解脫心,總有二十種心,下念住中一一別釋應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八頁)。》

  「或有貪心等者:此中從有貪心,乃至不善解脫心,總有二十種心,下念住中一一別釋」,下邊四念住裡邊,每一個心一樣一樣都有解釋。「應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八頁)那裡解釋這二十種心。

宙九、念喜悅心息

【彼若有時見為惛沈睡眠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內住寂止故;爾時於外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策發其心。是故念言:於喜悅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這底下第九科,念這個「喜悅心息」。說「彼」那個修行人有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為昏沈睡眠蓋覆障」,自己的這個寂靜住明靜心被昏沈睡眠障住了,那麼怎麼辦呢?「由極於內住寂止故」,他這個人不是平常人,他就極能夠把這心安住在「寂止」的境界。「爾時於外隨緣一種淨妙的境界,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策發其心」,鞭策自己警覺自己,就把這昏沈睡眠破除去了。「是故念言:於喜悅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這個地方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九二七頁:

《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等者:謂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復念天,義如前說。(陵本二十四卷二頁)如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種種方便善自憶念策發其心。》

  「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等者:謂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復念天,義如前說」,前面也講到這個六種隨念。(陵本二十四卷二頁)有解釋。「如所示現勸導讚勵慶喜種種方便,善自憶念策發其心」,就把昏沈睡眠破掉了。
(2018.7.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