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6.7:凡圣殊途居心异,颜回三月不违仁

雍也篇第7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可以长时间保持仁的境界,余者就只能间或达到仁的境界了。”

【注释】

“回”,即孔子弟子颜回。

“三月”,泛指较长的时间,而非确指三个月。

“违”,离开、背离。“其心不违仁”,即居心于仁,保持仁的境界。

“日月”,与“三月”相对而言,指偶尔、间或、较短的时间。

“至”,达到。“焉”,于此。“至焉”,达到仁的境界。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不但天资聪颖,闻一知十,而且好学乐道,是极为难得的上佳“道器”。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也就是说,“心”即“意识”。而根据意识的自觉程度的不同,其又可以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或“无意识”,是一种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意识,是一种主体自身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它经常而大量地表现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

“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

显意识因为是自觉意识,因此,对于具有自觉力的修身者而言,在显意识层面达到“不违仁”的境界相对容易。但是,由于潜意识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行为,因此,在潜意识层面达到“不违仁”的境界是极为困难的。

颜回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也就是不论在显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都能居仁安仁,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唯有颜回能长久地居仁安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至于孔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那是自在而仁,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凡夫之心居于欲,圣贤之心居于仁。凡圣殊途,唯居心相异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