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中心的广场上,苏州新东方文旅在做直播,庆祝新东方文旅成立并推出“双面绣”文化之旅。
这个新品发布会是在抖音上直播的,从下午三点一直到晚上十点,围绕大运河主题的各个专题的专家轮流上阵,很是热闹。
倪浩文老师推荐我参加了这场盛会,我们一起聊聊苏州境内的大运河,还有运河边上的古镇。
我们被安排在下午5:45-6:20。
下午3:30我到科文中心的时候,包兰老师正在谈苏州园林,艳阳高照,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游客,成为直播画面的背景。
新东方的钟华老师请我们去科文中心内的休息室,略略化了个妆后,我们开始对台词。
接到任务后就写了三五千字的讲稿,讲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布局,还有沿线的枫桥、山塘街,时间有限,只能简单说一说。
我主要讲枫桥、山塘街,倪老师主要讲古镇同里。
对台词时,钟老师说到时候我们仨一起坐着,前半场卢老师主讲,后半场倪老师主讲,但是也不能全部分开,卢老师讲枫桥、山塘街时,倪老师插插话,倪老师讲同里的时候,卢老师也接一下话题。
好在都是熟悉的内容,很快确定了台词,上场前似乎是胸有成竹的样子。
因为前面桃花坞木刻的老师拖课,我们六点才上场,夕阳西下,寒风冽冽,我们坐上去开讲时,提词器坏了,有点懵。
钟老师说算了,我们想到什么说什么吧,别管台词了。
果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我稍有点紧张,我最紧张的是我不要讲得太多,时间很有限,我需要克制。
张继的《枫桥夜泊》自然是重点,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中“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细雨过枫桥”很煽情,到高启“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诗情达到高潮。
这是我喜欢的讲法,落日湖边,能够一连串地背出美美的诗句来,就是享受,浑然忘记了直播这回事。
讲完我负责的前半部分,听倪老师讲古镇,分给我的任务,是讲一讲“同里”镇名的来历。
同里旧名富土,一个又土又俗又真实的名字,传说是用拆字法变成了现在这个“同里”。
倪老师探访古镇同里,拍摄古建筑细节,居然去过35次!我再一次被震惊,想起倪老师去过东山近200次,心底真是佩服得不得了。
我读书学习都是浅尝辄止的模式,什么都是学一点皮毛,然后就现学现卖出去半瓶水晃了,所以特别佩服这些专注做学问的老师。
不过我也有很专注的事,就是背诗。背诗我真的是很认真,即使任务繁重的当口,我宁愿少睡几个小时,每天几百首古诗的背诵也绝不放松。
直播时就用上啦!
倪老师说到退思园走廊上的花窗,雕镂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我就想起了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 力士铛, 李白与尔同死生。”
背完后我说“你看你看,园林风景多么美好,转一转回廊,大诗人与你同死生,多么美好!”
讲完只觉得口齿生津、诗意满满,又有点隐隐的不安,我是不是太抢风头了?
但是倪老师和钟老师完全没有介意,笑眯眯地接过话题,直播继续。
只是广场上越来越冷,穿得单薄的钟老师冷得有点发抖,穿着裙装的我主讲时没觉得冷,听倪老师讲同里的时候,感觉冷风直往我身体里钻,鼻涕都有点出来了。
结束,我们仨几乎是跑步回的休息室,钟老师和倪老师都是82年生人,虽然年轻,也扛不住那瑟瑟冷风啊!
温暖的休息室里呆了一会儿,终于回过暖来,吃几口水果,总结一下,还算满意。
得到了倪老师的赠书《苏州校园碑刻集》(图四图五),到底是苏大出版社的高级编审,出的书特别漂亮,浅浅的蓝色非常养眼,内页铜版纸,排版印刷舒服大气。好喜欢。
倪老师的校园碑刻在教育博物馆做过特展,我还带学友走读了两三次。看着这本书真是特别亲切。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后讲给别人听,确实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