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口不多,生活节奏不快,地处西边之隅,经济相对欠发达。幸好百姓安宁,生活安逸,美食可口,羊肉鲜美,葡萄制酒味醇,不失为小居佳地。
一千多年前,西夏建都宁夏,当时叫兴庆府,等忽必烈攻下西夏国都致灭亡后,遂改名为宁夏,寄托安宁之愿。西夏从李元昊建国开始,经十一朝,一百九十年。早年是宋朝藩属国,用武力获得了宋朝的政权的承认,并得到宋朝的岁银。财政吃紧的宋朝在重文轻武、防内重于防外的国策下,注定了军事上的积弱,这在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就已经注定。五代十国的战事已经让不管是掌权者还是黎民百姓都希望过太平的日子,再加上看到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的严重后果,对地方武力自然比较抵制。为减少对豪公贵族的政权支持依赖和对内武力感冒的考虑,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和地方藩镇的军权,确定了以文治国的国策方针。另外,得利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文人学士培养和科举制度的恢复,士大夫阶层崛起,成为限制皇权、达到权力平衡的重要力量。宋朝以文立国的国策,注定培养不出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有强敌出现,专制国家是抵挡不住强敌的入侵,宋朝被军事强邻灭亡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在同时期的欧洲大陆频频上演。西夏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这当然离不开他游牧民族的基因。长年靠游牧为生,家族制是生存下去的保障。李元昊用党项八部解决了各部落之间的权力的平衡,建立了西夏国。但正是家族制,如果无法控制局面,平衡就会打破,内乱就会随之而来,崇仁之治后,西夏由盛转衰,再加上外部环境恶化,短短二三十年后就被忽必烈的第六次入侵灭国,从此消失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一千年后的今天,曾经在河套平原呲诧风云的西夏王朝,弹指一瞬间,只剩下贺兰山麓脚下的九堆沙丘(西夏王陵),随着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终将化作一缕尘土,消逝无痕。不禁让人唏嘘,人生是何其渺小,不管曾经如何辉煌,也终归犹如宇宙中的尘埃,未必会留下一丝痕迹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