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月。筹备已久的书院开张了。这个提议,是他提出来的。他是我儿子。
感谢你们的信任,让我们迈开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每周线下两小时的课程,孩子们读一读,老师解一解。听起来好简单,做起来,不简单。为什么?因为你得让孩子听明白,还得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听。听明白,是基本要求,也是前提;愿意听,才能听进去,对孩子才有用;喜欢听,才能长久。就像有些老师上课,总喜欢拖堂,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孩子,为此,就恨不得占用孩子们所有的时间。岂不知这样他们最讨厌。你讲再多,他们一句都没进耳朵,更不要说听到心里去。这就是不愿意,不喜欢。
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记忆力好,可要记东西还得有方法,既不累又不让孩子们感觉有压力。一天早晚朗读2—3分钟怎么样?
杏花开了,我们一起赏花去。当然,也可以读诗,挖野菜,拍照,聊天,风一般奔跑。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躺着晒太阳。
暑假到了。一起到山里去,可好?那里有翠绿的山,有清清流淌的小河,有农家野菜粗茶淡饭,路边荆条上有蝉蜕的壳,有大大小小的蜗牛壳,还吃到了早熟的酸枣。我们闻花香,闻淡淡的青草,我们站在路边喊山,听山对面的回音久久不散……
当然,还要去稍稍展示一下我们的无限魅力,对不对?
说了这么多,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这件事有意义吗?有价值吗?值得吗?我只能说,如果足够喜欢,就不要问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只能说,如果你来,那是书院的荣幸,更是孩子的幸运!因为我自己知道,我做得比说的要好很多,你收获比承诺要大很多。
这是一本书院自行编校的《论语》书。就这一本书,从章节划分,标点,到读音,先后参阅了四位大师的读本,最后发现,他们各有各的见解。那么好吧,我也有自己的意见。只为了自己的这个“意见”,就要反复斟酌,是从A?还是从B?还是从C和从D?为什么要这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都搞定了,就是印刷。那么纸张,装帧,封面,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大半年时间一晃而过。
后记:我对这篇简书是不满意的。只因昨天陪孩子们参加市国学研究会年会回来,窝在床上准备完成每日一记,却是思绪万千,不能成文。回想一年来陪伴儿子走过的每一天,是充实的,也是艰辛的。其中滋味一言难尽。就好比奔涌的河流,一时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情绪,一时也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于是想用图示得以呈现,却又像做广告。而这,又全然不是我的初衷。
巾短情长。聊无所表。惟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