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去到五年后,你希望你变成什么样?过怎样的生活?
给自己的时间管理,一个新的思路。
最近读采铜的《精进》,收获颇丰,也烧脑连连。其中一个关于“五年设想”的想法让我深思。
为什么要用“五年设想”?
采铜如是解释:人们有两种未来视角——“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采取“远期未来”,如一个学心理的本科生希望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但这种视角往往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细节和可操作性。做近期规划,人们在“近期未来”的视角下,往往会具体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却回避更有意义但更具挑战的事。(p10-11)
如何把两者相结合?“五年设想”是一种中庸的做法。为什么是五年?五年,基本足够人们完成一个人生阶段的任务:例如,本科生可以完成学业并初涉职场,优秀的研究生可以完成拿到博士学位,上班族可以在五年内由菜鸟变成资深者甚至成为管理者,恋爱的人基本也会结束恋爱迈入婚姻殿堂甚至有儿有女,新手爸妈能完成学前教育任务把自己的孩子送入了小学。“五年”还“意味着你可以去精熟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的知识储备......它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甚至把它做到极致。”看,五年,这个不长不短的时间段,承载的是我们一段又一段不同主题的人生。
五年不算长,短到无法把一个心理学学生变成心理学家,所以你在进行五年设想时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定位,“它让我们用情景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象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五年不算短,长到你可以从一个入门级的心理学基础到达一个专业的层次,以五年的视角,你不会因为某个你很喜欢却很难的方向而放弃,因为你考虑更多的是它的长期价值。以五年作为设想的期限,我们能对一个目标“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以上,是采铜老师精彩的思考。我补充两个我认为应该进行“五年设想”的理由:
1.人生何其短暂,成人后我们在匆(yong)匆(yong)忙(lu)忙(lu)中尽各种责任:于父母、于子女、于爱人、于职场、于自我期待。当五年过去后,我们回首,才可叹生命流逝的如此之快。如果用五年设想给时间做一个标记,像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主题作文一样赋予它价值和意义,这样在这位老友挥手道别后,我们也不会因为没有认真对待而遗憾。
2.以五年为期,专注于做一到两件想做的事情,尽自己努力做到极致。这个浮躁的世界每天拿着糖忽悠我们付出立马就能得到回报,只有尝试才知道,成功背后堆积着高高的寂寞。踏过这些寂寞,最终会在旅途的某一瞬间,与期待的自己相遇。五年,是一个合适的修炼期限。
如何做“五年设想”?
为什么用“五年设想”而不用“五年计划”?计划带着一种设定了就着手干的意味,它强调执行力。而设想,可以让人稍微脚离地,从仓库里捡回蒙尘的梦想,打扫干净,怜爱并认真审视,哪些是人到此时的你,仍然想做的且能实现的。务虚一些,尽情想象五年后,你希望变成一个怎样的人,过上怎样的生活,完成怎样的事情,可否涉足一些你从来没有过接触的领域以丰富你的人生?
将目标拉远,你可以将这五年赋予最想实现的价值。再将目标拉近,具体分配一下每一年大概会走过什么样的路:入门阶段、探索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匍匐沉寂阶段、功成阶段......
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五年设想”?可以结合“生命之花”(平衡轮)进行规划,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早上刚从首页简友那里学习到)
关于“五年设想”的其他设想
1.“五年设想”一定会实现吗?在五年的探索中,会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健康、际遇、工作变动、家庭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等,这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度。也许五年后你走的更远,也许一两年你就另寻他径。五年是一个总体的方向和不大不小的梦想,至于在实现的过程中的种种改变和选择,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五年”的意义更多的是让你在走的时候有一个更宏观的规划。
2."五年设想"一定是工作和成长方面吗?大部分是,但如果能在这其中加入一些日常追求以外的目标,时间会过去的更有意义。比如,挑战极限运动、从事公益事业、成为职业旅行者等等等等。
3.五年后会如何?我相信如果真的朝着立下的flag前进,不管完成度有多少,你已经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那时的你,所想所处所做都与现在不同,不必费心去假想。
不空谈,不妄想,不短视,不苟且。
但行,莫问。
P.S原理论见采铜《精进》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