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巷口的早点铺里,总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张婶揉面时嗓门亮,迎来送往却让人如沐春风。顾客嫌包子馅少,她笑着把刚出炉的花卷递过去:“您尝尝这个,今天碱放得匀,暄乎!下次您来早,我给您挑个馅满的。”几句话说得人消了气,还成了回头客。可斜对门的李叔就不同,明明卖的豆浆醇厚,遇上有人问“能不能多放勺糖”,他头也不抬甩一句:“嫌甜自己带糖,我这不是糖水铺!”久而久之,客人宁愿多走几步,也不愿听他一句呛人的话。
说话这件事,就像给生活调味,会说的人用“巧劲”,不会说的人凭“直愣”,结果天差地别。公司里的实习生小林,初入职场总怕做错事,却栽在了“嘴”上。有回同事帮她改方案到深夜,她一句“终于改完了,不然明天交不上要挨骂”,把人家的好意噎在了半空。后来带她的前辈提点她:“你该说‘多亏你帮忙,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改天请你喝奶茶’。”一句话的转变,让小林渐渐融入了团队。
反观部门主管陈姐,从来没见她跟人红过脸。有次下属把报表做错,耽误了项目进度,她没当众批评,只是把人叫到办公室:“这个数据你平时做得很仔细,这次是不是太急了?咱们一起看看哪里出了问题,下次提前一天核对,就不会慌了。”下属又愧疚又感激,之后做事格外用心。陈姐常说:“话是说给人听的,不是用来扎人的。把‘你怎么又错了’换成‘咱们想想怎么能更好’,事儿办得顺,人心也暖。”
生活里的“不会说”,往往不是恶意,却总在不经意间伤人。小区里的王奶奶热心肠,见邻居姑娘总点外卖,忍不住念叨:“天天吃这些垃圾食品,早晚把身体搞垮!”姑娘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其实王奶奶想说的是“外面的饭不如家里干净,要是不嫌弃,来我家吃口热的”,可话到嘴边,就成了硬邦邦的指责。反观楼下的张爷爷,见年轻人加班晚,会递上一杯热牛奶:“小伙子辛苦了,喝点热的暖暖胃,别总熬太晚。”同样是关心,一句话让人觉得贴心,一句话却让人想躲开。
会说话的人,从不是靠油嘴滑舌,而是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像菜市场里的摊主,有人问“这菜新鲜吗”,只会说“肯定新鲜”的人,不如笑着说“您看这菜叶还带着露水,早上刚从地里摘的,您要是不放心,先少买些尝尝”。前者是生硬的保证,后者是真诚的体谅,高下立见。
说到底,“会说”不是要学多少套路,而是把“尊重”和“体谅”装进话里。不用急着反驳,多给别人一点耐心;不用忙着指责,多留一点余地。就像张婶的早点铺,热气腾腾的不仅是包子,还有让人舒服的话语;像陈姐的办公室,高效顺畅的不仅是工作,还有让人暖心的沟通。毕竟,话暖了,路才顺;语柔了,情才近——这便是“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藏在烟火里的道理。